佛教传入中国有几条路线:一是经天山、丝绸之路传入,二是从海上丝绸之路传入,这两条线路传入的佛教,都在中原腹地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交融并开宗立派,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汉民族特色的佛教文化,即汉传佛教(另有2条线路传入后最终形成了藏传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
就像浩瀚武侠世界中宗派林立一样,汉传佛教中知名宗派也不下十几个,但有近一半的宗派,如毗昙宗、成实宗、涅槃宗等等,都在历史长河中慢慢衰灭或被吞并。目前比较流行的宗派大致如下:
天台宗——以山命名的宗派
看到“天台宗”三个字,很容易让人想到天台山。的确,二者渊源非浅。天台宗创立于于陈隋之际,是中国汉传佛教中创立最早的宗派。创始人智顗提倡“止观双修”(“止”和“观”均是佛教的修行方法,智顗将其提升为修行的根本方法)。该宗派在理论上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因素,同时承认皇权至上,有利于巩固封建皇权,因此得到了陈、隋两朝的大力扶持。
在智顗的努力和陈、隋两代朝廷的支持下,该宗派以浙江天台山为基地,发展壮大,传延至今,其祖庭天台山国清寺在今天仍然香火旺盛。由于智顗长期在天台山讲法,因此该宗派被称为“天台宗”;也因以《妙法莲华经》为根本的理论基础,又被称为“法华宗”。
三论宗——支持大一统的宗派
所谓“三论”,因依《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三论”。隋唐时期的吉藏收集整理了鸠摩罗什、僧肇等众人三论学说的理论而创立宗派,名曰“三论宗”。该宗派在其理论上支持了全国统一,于当时反映了国家和人民的内心诉求。
初唐时期,研究和宣传三论学说的学者和僧人众多,因此三论宗在初唐盛极一时。唐朝建立以来,历朝统治者都大力扶持佛教,至唐朝中后期,寺院经济极度发达,地位很高,并且不用纳税,由百姓供养;许多人为了逃避赋税和劳(兵)役,纷纷出家。这个现实的社会问题对中央政权造成了威胁。
唐武宗(公元840年登基)即位后,开始对佛教进行一系列毁灭性打击,强迫僧人还俗,收寺院经济为国有。因唐武宗年号“会昌”,所以这场佛教劫难被称为“会昌法难”。
846年,武宗去世,唐宣宗即位,出于稳定朝局停止了对佛教的打击,但三论宗却在“会昌法难”中被彻底毁灭。后世僧人为了再扬三论宗法威,孜孜求法,盛唐时期,大批日本僧人曾入唐学习佛法,并抄录许多经书佛典携回日本。清代,后世苦追三论宗的僧众于日本等地寻回典籍,该宗派得以再现中土。
华严宗——影响中国哲学发展的宗派
因以《华严经》为根本理论典籍得名。《华严经》自佛教入汉地便一直被奉为经典之作,历朝历代均有人对其进行研究。信奉佛教的武则天,在听完僧人法藏对《华严经》的精彩讲解之后,龙颜大悦,随即大力支持法藏开宗立派,在朝廷的支持下,法藏创立了华严宗。相传武则天曾赐“贤首”这个称号给法藏,因此华严宗也称“贤首宗”。
华严宗的理论独具特色地解释了诸如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等哲学问题,为后世程朱理学的创立提供了相关的启示。
西安华严寺
唯识宗——名称最多的宗派
该宗派是玄奘西行取经返回长安后,根据所取的佛教经典《成唯识论》和瑜伽行派等为理论基础创立,因此被称为“唯识宗”或“瑜伽宗”;又因以分析法相为研究方法,名曰“法相宗”;也因慈恩寺(现西安大慈恩寺,玄奘曾在此翻译佛经;玄奘弟子窥基曾为该寺方丈)缘故,又被称为“慈恩宗”,慈恩寺也被奉为该宗派祖庭。
唯识宗在玄奘的弟子当中广受欢迎,传播甚广。窥基作为玄奘座下高足,便是该宗派嫡传弟子,后葬于西安护国兴教寺,乃师玄奘墓塔之侧;更有日本弟子道昭将该宗派传至本土,发展繁衍至今。
律宗——以戒为师的宗派
律宗,顾名思义,就是以戒律为主要理论的宗派,以戒作为自律的准则条款和修行方法,遵照执行。戒律本是释迦摩尼为规范门下弟子的行为规范所创立。自第一次佛教集结开始,由优离婆诵出,成为佛家三藏之一的律藏。后世印度僧人昙无德对前人戒律理论归纳总结,分四次诵出结集,结集出来的戒律理论分为四个部分,故称之为《四分律》。
唐朝时期,智首深感中土佛教戒律混杂,缺乏条理,因此深研戒律,作出《四分律疏》等影响巨大的作品,其弟子道宣在师父影响下,更是在陕西终南山潜心研习,并正式创立宗派,声名远播,被后世称为“南山律祖”,中国的律宗也被称为“南山律宗”。至今中国出家僧徒,还大多以他的《四分律》学为行持的楷模。我国近代的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是律宗的十一祖,修行律宗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
《四分律比丘戒本讲义》
净土宗——修行人数最多的宗派
公元402年(东晋元兴元年),慧远在庐山集结信徒123人,共同发愿,期望死后共同往生西方净土。这次集结被称为“白莲社”或“莲社”,由此净土宗得以开端。因其修行方法简易方便:只需虔诚地口颂阿弥陀佛,即可往生净土抵达极乐世界,摆脱生死轮回之苦。修行的简便,使得净土宗流传广泛,影响巨大。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诗曰:“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其风靡程度可见一斑。时至今日,双手合十,口诵阿弥陀佛,依然是佛教徒最典型的礼佛造型。净土宗仍是修行人数最多的宗派。
阿弥陀佛
禅宗——最流行的宗派
相传,大梵天王在灵鹫山请佛讲法,并赠佛一朵金色的波罗花。佛欣然答应,高升法座,却持花不语,众弟子正纳闷,唯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佛祖随即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附嘱摩诃迦叶。这就是禅宗所说的“拈花微笑”,微笑的摩诃迦叶为被奉为禅宗的西天初祖,传至菩提达摩,为二十八祖。
达摩于南北朝时期来汉地传教,被称为我国禅宗的初祖;该宗派至唐朝被发扬光大。禅宗提倡“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同时将日常生活与劳作融入修行当中,有异于传统的打坐诵经,使得修行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所谓处处有禅意,处处有禅机。
禅意莲花
据传说,禅宗五祖弘忍在传衣钵之际,告知众弟子各出偈语,境界高者可得衣钵。大弟子神秀作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拭,勿使染尘埃”,当时还在后院舂米且目不识丁的惠能听到后,作出了流传千古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并最终获得了弘忍的衣钵,成为禅宗六祖。
密宗——消失的宗派
上述各宗派均被称为“显宗”,而独有密宗称为“密宗”。一般认为唐朝“开元三大士”(印度传教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在汉地创立了密宗,该宗派因有师徒密授等原因,修行方法及内容较为隐秘,所以被称为“密宗”,也因为仅仅兴盛于唐朝,后世称为“唐密”。
在灭佛运动“会昌法难”中,密宗被彻底毁灭,从此汉地再无密宗。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安法门寺地宫的开启,让世人有机会可以重新窥探“密宗”在唐朝时期的兴盛。虽然在汉地消失了,但是密宗在我国西藏地区和日本、印度等地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法门寺装佛舍利的宝函
“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由于佛教的汉化,才使得诞生于印度的佛教,能够万里传承,在中华大地发扬光大、繁衍千年。
知识延伸: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区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汉传佛教,是以印度佛教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后进行的本地化同化,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区分出来的,目前主要有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而汉传佛教受北传佛教的影响比较大,是北传佛教里主要的一支流派,并以大乘佛教的教义为主,主张普渡众生,往生极乐的思想。而汉传佛教随着中国势力的扩张,也影响到了周边日本,朝鲜等国家。图片来源于网络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南传佛教一同并称为佛教三大地理体系。
汉传佛教,是以印度佛教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后进行的本地化同化,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区分出来的,目前主要有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而汉传佛教受北传佛教的影响比较大,是北传佛教里主要的一支流派,并以大乘佛教的教义为主,主张普渡众生,往生极乐的思想。而汉传佛教随着中国势力的扩张,也影响到了周边日本,朝鲜等国家。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南传佛教一同并称为佛教三大地理体系。虽然也归属于大乘佛教之中,和汉传佛教同出一脉,但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首先两者的流传区域不同,汉传佛教主要在中国汉族内中原地区流行,藏传佛教主要在西藏地区流行,两者在教义的选择上也稍微有所不同,汉传佛教主要修的是显宗,而藏传佛教主要是修的是密宗。虽然都是从大乘佛教分出来的,但是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区别,用通俗的语言说,可以这样理解,汉传佛教讲究佛教理论,主要以念经讲经为主,而藏传佛教注重实修,主张从经书中修炼自身,讲究实修。两者在佛教的教育上也有很大区别,藏传佛教讲究从小学佛,一生学佛,一般藏区的小孩出家入寺庙的时间在五六岁左右,而后要经过几十年的修行才能出师讲经,而且在修行的时间中,并不局限于学佛讲经,和宗教相关的天文地理等都要修习,这和汉传佛教的教育是不一样的。
详解汉传佛教寺院天王殿的秘密
天王殿
天王殿是三门内的第一重殿,殿中间供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韦驮天,面向北,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
四大天王东方天王名为‘提多罗吒’,此云持国,能护持国土,领毗舍阇(此云颠狂鬼)、乾闼婆(此云香阴)神将,是帝释天的主乐神,所以此天王手中持琵琶以作标帜,护东方弗提婆(此云胜)洲人民。南方天王名‘毗琉璃’(此云增长),能令他人善根增长,所以手中持剑,领鸠槃荼(此云雍形鬼)、薜荔(此云饿鬼)神,护南阎浮提(此云胜金)洲人。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此云广目,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人民,领诸龙及富单那(此云臭饿鬼),所以手中缠绕一龙,护西瞿耶尼(此云牛货)洲人。北方天王名‘毗沙门’,此云多闻,有大福德,护持人民财富。右手持伞,表福德之义,护北郁单越(此云胜处)洲人(见《长阿含经》卷一二《大会经》)。世俗称为四大金刚,这也是《封神演义》中的戏言,金刚与天王是不可混淆的。
弥勒菩萨名‘阿逸多’,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南天竺人。后来由人间生在兜率天内院中教化菩萨。据佛经上说,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流传一万年。其后世界道德逐步提高,不再需要佛教,佛教便自行消亡了。再过八百余万年后,弥勒菩萨由兜率天下生此世界成佛(见《增一阿含经》、《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也有把布袋和尚塑像,称作弥勒菩萨的。我国五代时期,在浙江奉化有位和尚名‘契此’,常携布袋,教化群众,很得群众信仰。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因此,人们认为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就在寺院的天王殿正中塑了他的像。
韦驮天,传说唐道宣律师曾与天人会谈,说及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韦将军常周行东南西三洲(北洲无出家人),护助诸出家人(见《道宣律师天人感通传》)。宋代以后,便在寺中塑了韦驮天像,又和佛经中所说韦驮天相混,一般称为韦驮菩萨。
上一篇:广结善缘护正道,佛教文化遍地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