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文化里,砗磲被尊为佛教七宝之首,而在西方,砗磲与珍珠、珊瑚、琥珀又被誉为“四大有机宝石”。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稀缺的自然资源,使砗磲成为时下收藏界的新宠。
砗磲是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砗磲科生物的统称,有两属十种,广泛分布于热带珊瑚礁海域。民间一直把砗磲看成是海洋里最大的贝壳类动物,身型庞大的砗磲贝壳宽近两米,可以用来做婴儿的澡盆。这种大型贝壳多产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深海中,我国的海南、西沙群岛、台湾也有分布。
从宝石鉴定的角度来看,矿物必须具备美丽的特性才可称为宝石。砗磲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与珍珠类似,砗磲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碳酸钙,总体占比在86.65%~92.57%,另有5.22%~11.21%的壳角蛋白和0.69%~0.97%的水,此外还含有其他一些微量元素和十多种氨基酸。砗磲与珍珠一样属于层状构造,具有美丽的珍珠光泽,还有晕彩和丝光,质地光洁而细腻,在阳光照射下,可以看到美丽的七彩虹光。
很多收藏爱好者常常把作为珠宝的砗磲与作为海洋动物的砗磲贝壳混为一谈,实际上,收藏级的砗磲与渔民从海底捞起来的活体砗磲的贝壳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有关专家介绍,能够作为珠宝饰品或雕件原材料的砗磲只能是已经死亡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砗磲动物的残壳,并经过一定年限的地质压力,其壳质发生神奇蜕变,产生“玉化”现象。比如古海洋生物经造山运动,由海洋随地壳变动升至高山,长年累月形成的海螺化石,仅取其尾端的部分切割、打磨成珍贵的有机宝石。正因如此,砗磲的原材料取之不易,在我国古代一直被视为异常珍贵的饰品,只有达官贵人或寺庙高僧才有少量收藏,身价不凡使一般平民很难得到。
近年来,由于一些收藏爱好者缺少专业的知识和正确的投资理念,盲目跟风入市,致使砗磲遭受无节制的开采与加工,继红珊瑚之后,原材料资源也将面临枯竭。为此,专家提示,活体砗磲与化石砗磲是有区别的。用来做艺术收藏品的砗磲必须是在海底沉睡几百年或者上千年的老料,如果年份不够,壳质的大小、质量、硬度都达不到加工的标准,收藏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在我国,大砗磲又称库氏砗磲,已经和大熊猫、金丝猴一样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作为稀有海洋生物,砗磲已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公约》加以保护。
上一篇: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佛教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