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香道  佛珠  _佛教用品  菩提子佛珠  倡导科学放生护生  南京佛事展  苏州佛事展  佛教文化  佛教用品  红木家具 

大数据时代佛教界应勇敢担当

   日期:2015-01-16     浏览:172    
核心提示:三大被动:佛教界在当今互联网舆情态势前的表现总结来看,在虚拟互联网所建构的现实世界面前,佛教界在舆情危机上的应对主要存在

三大被动:佛教界在当今互联网舆情态势前的表现

总结来看,在虚拟互联网所建构的现实世界面前,佛教界在舆情危机上的应对主要存在着三种被动。

一是舆情预测不力,忽视舆论引导引发集体表达。近年来,有关于佛教方面的真假负面信息时有爆发,而教界通常缺乏感知上的敏锐和反应上的速度,任由看客们盲目从众、自由发挥,并往往随着大部分网民“猎奇”“审丑”的心态而让舆论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局面。

二是未能及时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而错失良机。在当前经济飞腾而人心蒸腾的时代,网络公众对于内心的烦恼、生命的困惑等等问题有着切实化解的期待,而佛教界在这方面的智慧却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不公开的状态。公众在得不到“正解”的情况下,只能寻求其他的满足方式,有把佛法“兑水”的方式,有心灵鸡汤的方式,甚至有歪曲法义谤佛谤僧的方式。大量的方式都偏离了佛教教义的真正价值,而佛教自己却错失了在这个时代借助网络的“隐形力量”来建构清净世界、安顿人心的主动性。

三是缺乏直陈真相的态度,有违公众的问责期待。客观来看,有关佛教的负面信息并非都是栽赃诽谤,有的是确有其事,是佛教四众中真实存在的乱相。如果长时间没有代表佛教的群体(如佛协领导层)出来坦诚应对、严肃表态,长时间以回避的态度,闪烁斡旋于大规模承受负面舆情而又切待正解的社会大众面前,如此形象示人,必然会降低佛教在社会上的信誉度。而事实上,如果官方外在的行动能够符合民意期待,公布真相不会降低官方威信,反而能够提振公众对于佛教领导层面的信心。

当前,政府部门对网络危机的应对能力在与时俱进,佛教界也同样需要有意识地开始构建应对舆情问题的机制和能力。笔者曾在《当代信仰观察与汉传佛教未来走向》一文中提及,建立一些权威、及时的信息发布渠道,是克服谣言、重建信仰庄严的最佳途径。比如说别人在讨论布施的问题,那么佛教界便应该有一个关于布施问题的权威、系统解读的这样一个平台,就能把问题说清楚。

大数据时代的利他主义VS公民宗教的担当精神

当前,“自媒体及后信息时代”正日益为“大数据时代”所取代,对比二者的核心特质我们同意马云的说法:“未来世界是利他主义。未来世界是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向DT(Data Technology)转移、向数字技术转移。DT是让别人更强大。昨天的IT是自我为思想,利我为主,并且封闭,并且自己掌握资源,不让别人知道这时代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未来的经济是讲求利他主义,讲求分享、透明及担当。”“利他主义”,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为:未来佛教界对于社会,需要更大勇气的担当精神。

对于社会的担当,是未来宗教不可能回避的重要精神。当前的世界宗教格局中,公民宗教(Civil Religion)这个词汇已经不由分说地进入了大众视野,佛教界当然也不可回避地应用甚至趣入此一潮流。该概念显示了当代社会某些不容忽视的特质,这个概念强调,宗教生存的余地,将有一大部分取决于这个宗教能否合乎身份地为社会主流价值做出贡献,脱离这个主流价值的宗教将缺少生存空间。看来,社会担当精神,不是“愿不愿意选择”的精神,而是“必须选择”的精神。

因此,关于佛教信仰弘法平台的新需要就出现了。在全世界各文化与国度都在迅速应用互联网,并已然形成另一个世界——虚拟世界的时代,舆情领域正发生着媒介“隐喻”力量的制衡与博弈,佛教界应树立“舆情意识”以避免乱相蔓延。在应对网络舆情的邪知邪见时,我们应该跟上时代,加强对等的“正见”弘传,提升公开佛教智慧的网络工作能力,而对于容易造成伤害佛法僧三宝的新闻舆情,也更需要建立及时的真理发布平台,来进行舆情的公正性保障。也就是说,辟邪与显正要两手抓并且两手都要硬。

守土有责:坚守舆情维权的阵地,争取网络弘法的主动

“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习总书记的判断,也应当警策佛教界建立互联网“守土有责”的意识。我们看到,从2012年末的“法海事件”开始,历经2013年、2014年的“兴教寺申遗事件”“瑞云寺驱僧夺寺事件”“惠州交警辱佛”“毕福剑谤僧”到眼下“北京嵩祝寺及智珠寺变身高档会所”“潭柘寺戒台寺内政商私设功德箱”等等事件过程,其中都展现出佛教界应对网络抹黑和舆情危机的坚韧力量。互联网上的护法和弘法阵地,佛教没有理由失守,只有责任坚守。

梁漱溟先生认为他那个时代的佛教,很多时候流于了祈福免祸却没有关照到“此时、此地、此人”的问题。而现如今我们可能又在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佛教和互联网时代的脱节、和舆论阵地的脱节、和网民大众的脱节。太虚大师认为,佛法一定要来到人间、来到人中间,真正应对“此时、此地、此人”问题,应对每一个时代的文明特质和思维方式。

《弟子规》里讲:“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而冷眼看我们的网络空间,何尝不是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的弥漫之所。维护人心的清净,是佛弟子的责任所在,也是公民宗教的题中之义——无论在线上而是在线下。这份正能量,即是守培法师所谓佛门“阴助国政、显淑民心”的济世甚至救世价值。

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虚拟网络正在规定甚至建构现实世界,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整个“真实的”大千世界,正在这个时代里一步一步被搬到虚拟网络上来。而网络世界的“火宅特征”,比起线下的世界或许更是有增无减。给这个新世界带来清凉、安顿和秩序,在这个新世界里把传统信仰带回上坡路、把人心带回家、把安定和美的人生带给新时代的社会大众,正是大乘佛教功德在互联网时代的延展和彰显。

作者:明贤法师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佛教征婚 佛教交友 佛教求职 佛教招聘 寺院活动 素食活动 禅修活动 放生活动 赠送结缘 助印倡印 功德福田 寺院大全 素食餐厅 佛具店 招商加盟 佛教用品 佛教展会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佛教商务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京ICP备2024041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