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器:中国市场的“奢侈品”
1987年,陕西的考古工作者在法门寺地宫中发现了20件琉璃器,根据地宫出土《物帐碑》的记载,这批琉璃器应该是唐僖宗时期,用于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所用的器具。“除了—套茶碗茶托是典型的中国器型外,其余都有着浓郁的东罗马、伊斯兰风格。”法门寺博物馆馆长姜捷说,这些异域器物,也体现了那个时候东西方交流的密切。
据专家介绍,琉璃器大约出现于公元前十六或十五世纪的两河流域,到了古罗马帝国时期,琉璃制造业已经高度发达。相对而言,这项技术在中国发展比较滞后,所以当丝绸之路开通,出自西方的琉璃器便迅速占领中国市场,成为备受中国人喜爱的“奢侈品”。
晋代文学家潘尼曾作赋,感慨于琉璃的奢华。而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737—792)曾写诗《咏琉璃》赞誉道:“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玉。象筵看不见,堪将对玉人。”
习近平:法门寺琉璃器美轮美奂
在演讲中习近平指出,公元前100多年,中国就开始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汉代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
他认为,“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并特别提到了1987年出土于陕西法门寺的20件美轮美奂的琉璃器。
习近平说,自己在欣赏这些域外文物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