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佛教  佛具  佛教用品  佛像  女佛友征婚  蜡烛  加盟  文化  _佛教用品  佛具用品 

西归行者诚征同路女性伴侣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 发布日期:2015-10-10 11:55
  • 有效期至:长期有效
  • 分类信息区域:北京
  • 浏览次数66
  • 留言咨询
详细说明
电话:
地址:
  
佛法是关于生命和宇宙实相的学问,佛法将生命的形态分为十种,也就是常说的十法界。十法界中,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属于六凡,也叫六道轮回。如果生命处于这六种形态,不仅生命充满烦恼和苦难,而且生命还极不自由。声闻、缘觉、菩萨、佛属于四圣,如果生命处于这四种形态,生命就获得了自由,不再受六道轮回的束缚。声闻、缘觉、菩萨相对于六凡来说,算是获得了自由,但相对于佛来说,也只是获得相对的自由,因为这种自由还不彻底,只有佛才获得了圆满的生命境界,才获得了生命的真正自由。学佛修行追求的了脱生死,就是摆脱六凡的生命形态,步入四圣的行列,而最终绝断生死洪流,契入清净光明的觉悟境界。在六凡、四圣这十种生命形态中,每一有情众生的个体生命处于哪一种形态,完前取决于个体生命所造作的业力而确定。个体生命如果造作的是恶业,生命就会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个体生命如果造作的是有漏善业,生命就会投入到天、人、阿修罗三善道中。个体生命如果造作的是无漏善业,生命就会升华为四圣的形态,并根据无漏善业圆满的程度而依次显现为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种不同的形态。因此,个体生命形态存在的形式,自身造作的业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业力的形成,主要是来自三种渠道,也就是常说的身口意,身是指来自身体上行为动作等方面的,口是指来自语言上的,意是指来自心识,也就是八识方面的。而在身口意这三种造作业力的途径中,身和口往往是被动的,大都是受意的支配,因此,来此意方面业力的形成,也就自然成为个体生命业力形成的关键点和核心层。从这一意义上说,八识(意)的活动也就成了有情众生生命升华为四圣或沉溺于六凡的中心枢纽了。八识的活动如果造作的是恶业,那么个体生命就消沉于三恶道;八识的活动如果造作的是有漏善业,那么个体生命就转生于三善道;八识的活动如果造作的是无漏善业,那么个体生命就升华到四圣的行列。可见,八识的活动对于生命的去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在八识活动造作业力的过程中,前五识的活动相对来说要单纯的多,发挥的作用大致是相当于收集信息的情报员,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作用是储存前方输送的各类不同的信息能量。而第六识是对前五识收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由于第六意识与第七识(末那识)的关系非常紧密,第六意识在处理信息时,以自我为中心和染污思维的第七识介入,就使处理的信息难以客观公正而蒙上主观色彩,形成前面所说的恶业或有漏善业,传输到第八识时,第八识也就只能被动地照单接收。如果第六意识在处理信息时,没有以自我为中心和染污思维的第七识介入,其处理过程和结果或许会趋于真实,形成前面所说的无漏善业,传输到第八识时,第八识储存的信息也就是真正清净无染的信息。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八种心识在业力造作中,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尤其第七末那识、第六意识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看作是造作业力的核心之核心,但并不意味着前五识和第八识就不会造作业力。其实,前五识除了前面说到的扮演着情报员的角色和第八识发挥信息能量储存的作用外,本身也存在造作业力的功能只是相对于第七识和第六意识来说,力量要弱小得多。

意识是永恒不灭的。它既是中阴历程的主角,也是连接我们的前世与今生的纽带。众生之所以能够在六道中不断轮回,正是以意识的连续性为基础。我们的前世和今生之间,既是不同,又有相同。说其不同,是从生命的实体角度来看,一个生命开始,另一个生命则停止。而生生和世世又由意识连接,生命和生命之间就象推成一摞的骰子,前后相继,功能相连,保持着渊源关系。前世所积累的业力,会对死后的中阴阶段以及来世产生影响。今日所得之果,必来之前世所种之因。生命依据各自的业,而获得快乐或痛苦的轮回。就象佛陀所说的:现在的你,是过去的你所造的;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前世与今生之间又有相同。意识永恒不灭,它可以在中阴阶段带我们前往美好的净土,也可以与我们穿越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轮回,一切皆在于我们所造成的因缘。

生死轮回的根本是业力(身口意的造作)、情执(思想活动包括念力、愿力、喜好、贪欲、牵挂等)。跳出六道轮回了脱生死的修行有两种,自力法门靠自己的力量通过种种修持,完全消灭第八识(阿赖耶识)里的业力和情执的种子,做到“业尽情空”方能成功,这是非常难的。而净土宗念佛法门则是靠信愿持名与佛感应道交,蒙佛力接引带业往生出离三界。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就是既要靠自已,又要靠佛力,而且要二力相应,才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信、愿、行是修学净土法门往生西方净土的三个基本条件,三者缺一不可。蕅益大师说:“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如果没有至诚恳切信愿持名的功夫,只是口头上说信了,而一味地求阿弥陀佛,就想往生西方净土,这就是把阿弥陀佛当成神来信了,这叫迷信,不是真信。学佛修行必须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佛经不必念太多,法门不宜修太杂,大德说的好啊,三藏十二部,让给他人悟,八万四千门,绕与别人行,一句佛号,四五部经,了脱生死!一辈子只念四五部佛经:入门阶段读《阿含经》、《无量寿经》;升级阶段读《楞严经》、《金刚经》和《楞枷经》。一辈子只修一个法门:念佛法门。修持念佛法门功德无量,平时消除我们的业障、增长我们的福报,到临终的时候感应道交,使我们带业往生、求生净土。

如何学佛修行呢?1首先认识人身难得,生命无常,轮回路险,因果不虚;2然后皈依佛法僧,发菩提心;3开始实修戒定慧。学佛修行大道至简,概括起来就一句话: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菩提行!念佛法门为正行,其余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回向,止恶,从善为助行。印光大师云:净土法门,绝无口传心授之事,任人于经教著述中自行领会,无不得者。来山问光尚不如看书有益,即来,与座下说者,仍是《文钞》中话,岂另有特别奥妙之秘法乎?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念佛秘诀,知此二者,更不须再问人矣。《楞严经》卷五《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有一句经文: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中等根性的人是用修禅定的方式来念佛,目的是要达到一心不乱,甚至进入念佛三昧。净空法师说,在所有一切法门不得定就不能成就,净土法门不得定也能成就,但是这个不得定也成就,不是说完全散动的这个心念也能成就,只要达到不散不动就可以,这就是往生的标准。所以这个功夫,在修定里面是最浅的功夫,一般古德所说的伏烦恼。我们把这个散动的心伏住,并没有断,但是你能伏,西方净土就接受,如果这一句佛号伏不住烦恼,这个散动就是迷惑、就是烦恼,你的功夫伏不住,不能往生,能够伏住就往生。不像其他法门要断掉,换句话说,要得比较深一层的定,才能够脱离轮回。

如何持名容易得定,这里介绍一个方法,分为入门级的呼吸听音金刚念佛法门,提高级的呼吸听音瑜伽念佛法门,这是由声音念诵修持过渡到心念修持的念佛法门,容易达到摄心归一,入静入定。我们的六根本来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的,原是一颗真心的分用。用最灵敏的耳根,抓难摄的意根,是修行中最易成就的方法!我们通常说“兄弟八个一个痴”,痴是第八识,因为它不分好坏都收进来,所以里面的种子很多,是个痴子、呆子;“其中一个最伶俐”,是指第六识,难调伏;“五个门头做买卖”,前五个识对外境,大脑跟着前五识跑,起作为;“一个往来传消息”,指第七识是个管传达的,专门往来传递消息。意根怎么摄呢?就是用耳根听来摄它!修持呼吸听音念佛法门有四个层次:1身得轻安;2心得轻安;3得定(念佛三昧);4开慧(明心见性)。修持念佛法门可分为专持和常持,专持是指每天要有专门的时间来盘坐修持,常持是行者在行站坐卧中进行的一种方便行持;专持的时候采取单盘坐渐渐过渡到双盘坐的姿势,双盘坐最宜修炼筋骨肉!在双盘坐的姿势下不断念佛,摄心归一!修持久了会入静的,松静定空,精气神得到修炼!如果可以长时间双盘坐念佛入静,就可以内炼精气神,外炼筋骨肉!可以得到身体轻安的修行效果。身得轻安以后的修行效果都是在身体轻安修行有成以后展开的。内炼精气神,外炼筋骨肉是学佛修行旅途的副产品而已。学佛修行主要是修成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功夫是有层次的,伏惑事一心不乱,三昧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三昧事一心不乱是阿罗汉的境界,理一心不乱是登地菩萨的境界,净土宗要求的一心不乱,应当是伏惑事一心不乱。伏惑事一心不乱是下根器众生往生凡圣同居土的条件。伏惑事就是折伏现行见思烦恼,即不为见思所乱。

隐居专修者,可在幽静处设一简易佛堂,最好供西方三圣像,或只供阿弥陀佛像亦可;室中放桌子,佛像,经书,香炉,供品,蒲团,其它不要多放家具用品;每日功课以修念佛定为正行,其余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回向为助行;《阿含经》、《无量寿经》、《楞严经》、《金刚经》、《楞枷经》此五经一一轮流诵读;专修时间可作如下安排,早上5-7点打坐念佛2个小时,上午9-11点打坐念佛2个小时,下午3-5点打坐念佛2个小时,晚上9-11点打坐念佛2个小时,其它时间可自由安排助行(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回向)

末学是福建人,在厦门做事,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想借此平台找一位对学佛修行有兴趣有信心,不慕世俗金钱名利和物质享受,以学佛修行为乐,35岁以下质朴的女性修行人,生活上互相照顾,共修出离心菩提心,今生得清净,临终得往生!联系手机:13023926170(只收短信) 

联系方式
最新分类信息
手机扫码 查看更多
热点推荐:

佛教征婚 佛教交友 佛教求职 佛教招聘 寺院活动 素食活动 禅修活动 放生活动 赠送结缘 助印倡印 功德福田 寺院大全 素食餐厅 佛具店 招商加盟 佛教用品 佛教展会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佛教商务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京ICP备2024041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