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
阿弥陀佛!
先问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恼否?游步轻利否?众生易度否?
各位现在所收看的节目是佛教正觉同修会为各位准备的“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的课程。我们将一般初机的学佛大众常会感到困惑的问题,将其分门别类,用简单易懂的说法,把它们一项一项地演述出来。
前面一集的节目中我们谈到了佛教中所说的“法”,是指三界中一切的事物统统都是法,而法也是五蕴——又叫作五阴。对我们个人来说,所有一切的法都是由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及意识所感知而形成的。也就是得由我们的眼根触色尘生眼识才能了别光线;耳朵触声尘生耳识了别声音;鼻根触香尘生鼻识了别气味;舌根触味尘生舌识而了别味道;身根触触尘生身识了别冷、热、痛、养等等;意根触法尘生心意识了别六尘种种的诸法。也就是说我们从胎儿时期开始,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法,都是经由我们的六识所摄取、所了别的。
请各位想想看,我们这一生当中有没有什么法不是透过六识?也就是我们有没有曾经有一个经验,不是经由眼、耳、鼻、舌、身、意识运作而成就的,想想看有没有?你说:“有!有!有!我那一天看到了一个东西,不是用眼睛看的。”再仔细听一次“我看到了一个东西,不是用眼睛看的。”看到,已经是眼识的境界了,所以有没有用眼睛?有嘛!或者你说:“我听到了一个声音,不是用耳朵听的。”我听到一个声音,既然是听到,那就已经是耳识的境界了。可能你会说:“不是!不是!我看到一个东西、我听到一个声音,是我心里看到、听到,不是用眼睛、耳朵看到、听到的。”OK!那既然是心里了知了一个境界,那就是意识感知到“我知道了”这一个法;知道,就是意识的境界。所以一切的法终究是离不开六识境界的。想一想看!同不同意呢?所以,别人的法我们看不见、摸不到,当我们看得见、摸得到、能体会的时候,就已经是我们自己的法了。所以法是什么?法就是我们六识所成的境界,而这个六个识所成的境界都必须各有其根、尘、识三者和合的运作。比方说眼睛要能看得到东西,必须要有眼根、有色尘、有眼识,三者之间少任何一个条件,我们就看不见了;同理,耳朵要能够听得到声音,必须有耳根、声尘、耳识,这三者也是缺一不可;这叫作三束芦法,也就是说根、尘、识三者一定要并存和合运作的时候,我们才能够了别。所以每一个识必有其根尘识三个条件,所以六个识都各有各的根、尘、识,总共就是六乘以三共十八个法,而这十八个法呢?法法各有其界限,法和法之间并没有重复之处;比方说眼根不是色尘、色尘不是眼识、眼识不是眼根,它们之间没有任何重复的地方,同一聚的根尘识各有其界限,更何况是不同聚的法之间更没有重复的地方。比方说眼根不是耳根,眼根与耳根之间没有重复的地方,眼识不是耳识、眼识不是耳根、眼识不是声尘。如此不同聚的法互相比较,完全没有重复的地方,所以六个识所蕴含的十八个法各各不同,彼此各有其界限,因此我们就把这样的十八个法叫作十八界。所以,同样的问题讲到了这一边,什么是法呢?法就是十八界。大家可以再进一步地想一想,前面我们都已经同意了,一切我们个人所经验的世界,都是由自己的六个识的功能运作而成的,而这六个识的内涵就是十八界;所以可以这样子说: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法就是十八界。
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再更进一步地来探究:佛说有内法、有外法,这是什么意思呢?比方说2013年3月15号英国的每日邮报报导了一则消息说,塞尔维亚有一位28岁在法庭工作的职员Danilovic这个女士,她患有一种天生的缺陷,所以从小她看到的世界就颠倒了180度,与常人所见的世界刚好是上下颠倒,所以小时候她为了适应学校老师的教学,她就把课本倒过来看,新闻图片上面这张照片,显示的是Danilovic这个女士她正在看着报纸,只不过她看的报纸是上下颠倒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读过中学物理、中学生物的观众可以回想看看,我们的眼球好像是一块凸透镜,外界的影像最后会呈现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影像是颠倒的,但是传到大脑以后,在大脑的视觉成像区,会把它转正。而这一位塞尔维亚的女士就是脑子里面这个功能出了问题,所以她没有办法把影像反转为正,因此她看到的世界与我们所见的世界是上下颠倒的,其实她所见的世界反而是忠实的反映了她视网膜中所成像的世界。因此我们简单的这样子说,比方说我们看到了一朵莲花,这一朵莲花所放出来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这个光就叫外色尘;最后这个光它会在我们的脑中成像,所以我们所看见的莲花,已经不是原本的外色尘了,而是脑中的影像,在我们脑子里面这个莲花就是内色尘;所以外色尘是色法,而内色尘则是心法。仔细想一想,其实我们从来没有看见过外色尘,连一点点都没有看过,因为我们所见的永远是自己脑子里面的内色尘;同理,我们听到的是内声尘,我们闻到的是内香尘,乃至我们能思、能量所相关的法尘本身就是在内而不在外。这个部分如果能够好好地去思惟而能现观,也就是现前观察自己的外法与内法,在十八界当中一一地去作细行的现观,直到现观成就,而非只是意识心在那边思量,就可以证得声闻的须陀洹初果。
我们来看下面这一段经文,《杂阿含经》第892号:尔时,佛告诸比丘:“有内六入处。云何为六?谓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杂阿含经》卷31)那个时候 世尊就告诉了比丘们:比丘啊!有内六入处这样的法,是哪六个呢?就是眼内入处、耳内入处、鼻内入处、舌内入处、身内入处及意的内入处。如果能够“于此六法观察忍”,意思是说如果能够对于这六个内入法,详加观行,得到了智慧而能安忍,“名为信行”这就叫作对于六法有了真实的信的这个行为;这样的人“超升离生”,意思是说:如果对于这样的六法有了信行,未来就可“离凡夫地”,这是超升于一般的众生、异生凡夫,他离开了凡夫的智慧;“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要得须陀洹果”。如果还没有证得初果的人,乃至到自己还没有命终之前,不断的对这样的六内法观行而能生起智慧、生忍的话,则这个人他终究一定会得到初果须陀洹果。“若此诸法增上观察忍,名为法行”,如果对这样的六个法能够增上的观行,而生起智慧、生起忍,则可名为正法之行。“超升离生,离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要得须陀洹果。”(《杂阿含经》卷31)这样的人能够超升于凡夫的境界,离开了欲界生、离开了凡夫的境界,还没有证得初果的人,只要在命终之前不断地这样子现行观察,如果生起智慧、能够得忍,那他终究会得到须陀洹果。“若此诸法如实正智观察”,如果能够对这样的六个法,如实的依照正确的智慧而观行,生起了如实的智慧,这样的话就会“三结已尽已知,谓身见、戒取、 疑,是名须陀洹。”(《杂阿含经》卷31)这样的人他证得了初果,所以他的三缚结会尽了——会断了,而且他会很清楚的知道证得初果须陀洹的内容。
断的是哪三个结呢?就是第一个身见,对于十八界法当中,一一法把它拿来认为这是真实我的身体、我可以依靠的功能。身见断了,就意味他不会在十八界法当中,再去选取一个法当作是自己真实的我、真实的依归,不会这样子了。由于身见断了、由于真实的证得了初果,所以他会知道求证解脱道的路上——证得初果的路上,何者当作?何者不当作?所以对于别人在所施设的一些戒律上面,他会去判断这样的戒律到底跟求证解脱果、到底跟证得须陀洹果有没有关系?譬如说,如果人家施设了一个戒,说:“如果你要能够得到解脱成就,你每天必须要修六座的法,每一座要一个小时,只要有一天懈怠没有修满六座,那你就得一切重来,那你就永远没有办法证得初果。”当初果的菩萨听到人家这样子讲,他就会知道:“不对!你所施设的这个戒律,与断身见、与断我见、与成就初果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相关性。并不是像你所说的如果一天修不满六座法就无法成就初果,如果一天修满六座法就能成就初果,这两者之间是没有关系的。”所以当人家施设这样的戒,在讲这样的戒律的时候,他就会知道:不对!这是错误的戒。因此这一位修行人他就已经断了戒取见,他知道何者是正戒、何者是错误的施设。也因为这一位修行人他真实的断了身见、我见,所以他就会知道,当别人在说法的时候,他可以从对方说法的内容来判断对方所讲是否为真正解脱的道理,对方所说的是不是能够让我们证得初果,乃至于对方自己是不是已经证得初果了。所以从此之后当别人在说法的时候,他听到了,他不会再去怀疑说到底这个人是有证初果或者没有证初果的问题,他知道了他不会再被骗了,所以就说他对于疑见已断,于诸方大师不再有疑,于诸方大师所说的法不再有疑。有些人常常说:这个断我见,有没有断我见、有没有证悟?凭什么你们正觉讲堂说听人家讲几句话就可以判断的!事实上就是如此,佛也是如此的开示,因为一位真正断我见——真正证得初果的人,的确他听别人讲法只要讲一小段,他就知道这一位大师到底他自己有没有证得初果,以及他所开示的法是不是引导我们迈向解脱道路的法。
这样的一位证得初果的人,是名须陀洹,这样的初果须陀洹人他不“堕决定恶趣”,意思是说他未来决定不会再堕入三恶道当中了;反而“定趣三菩提”,他一定是迈向修行菩提之道;这样子初果的人再晚、再迟、再懈怠“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他最多再经历七次的人间、天上来往的往生,然后就可以究竟苦边,也就是证得阿罗汉能够入灭了。“此等诸法正智观察,不起诸漏,离欲解脱,名阿罗汉。”(《杂阿含经》卷31)像这样子观察现前诸法,以正确的智慧去观察、去修行,直到身上所有的漏失都已经尽了——不起诸漏,当然离欲了、离三界了——解脱于三界,这样的人就叫作阿罗汉。意思是说,从初果依循着这样的修行之道继续往前修行,他可以历经二果、三果然后到达四果阿罗汉。这样的阿罗汉呢?他的“诸漏已尽”,在解脱道上他没有什么漏失,因为他所有的漏失都已经穷尽了;“所作已作”,在解脱道的修行上所应该修行的、所应该做到的,他都已经做到了;“离诸重担,逮得己利”,这样的一位阿罗汉呢?他已经离开了三界之法,所以他离开了三界当中所有法的系缚,他达到了自己在解脱道上最大的利益了,也就是能够离开三界、能够入涅槃了;“尽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这样的一位阿罗汉呢?他对于三界有之结已经全部穷尽了,可以说这样的阿罗汉是得到了解脱道的正确智慧,这一位阿罗汉“心”从此善于解脱,能够离开三界——解脱于三界。
同样的道理在 弥勒菩萨的《辨法法性论》里面也讲到。这一些内相分、外相分的道理可以这样子说:众生的世界里面,共同的部分是外所取的外相分,这个外相分可以说它是依止于能取之识,因为所取的外相分离开了能取的识,也就没有意义了;众生各个不同的则是在心中所显现之内相分。这个道理在平实导师刚出来弘法的时候,整个佛教界难可得闻,而今日在平实导师的书里面却完全的将它揭露。
好!那我们今天时间关系,先到这一边,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