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佛经  佛教  心经  禅宗  日本  智者大师  净土  生活  禅定  功德 

第114集 离苦乐能离烦恼?

   日期:2015-04-19     浏览:1868    
核心提示:蔡正礼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所要讨论的题目是离苦乐能离烦恼吗?也就是说,有人问到:我们学佛是要离苦
 蔡正礼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所要讨论的题目是“离苦乐能离烦恼吗”?也就是说,有人问到:我们学佛是要离苦得乐,可是经典里面又说这苦跟乐都是烦恼;如果苦跟乐都是烦恼,我们又要离苦得乐,那不就等于是说,我们离开了一个烦恼,又到了另外一个烦恼了吗?
 
  其实我们佛法所说苦乐都是烦恼。这个乐呢,这苦乐都是烦恼的乐,跟离苦得乐的乐,其实它的内涵是有所不同的。譬如说在小乘里面,在小乘里面所谓的苦跟乐它是对应的,它是在描述我们的五阴,也就是我们的色身跟我们的内心这个心理,我们的身心都是有苦有乐的,我们永远都是不离苦跟乐。譬如说世间人都很喜欢“爱”这件事情;我爱谁,谁来爱我,类似这样子,每个人都喜欢爱。可是我们要知道这个爱呢,它一定有个相对的叫作恨,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心法里面,一个人会有爱,表示他心中一定有另外一个恨;因为当他的爱失去了,他就恨了,或是他的爱不能满足,他就恨了;所以显然爱跟恨,它是同时两个并存的法。一个人如果没有把爱灭除,他的恨其实也灭除不了;换言之,如果一个人充满了爱,爱很多,他的喜爱、贪爱非常多,那我们也可以知道说,其实他的心中可能产生恨的东西也很多,因为这两个是相对的啊!所以苦跟乐都是烦恼,爱跟恨也都是烦恼。
 
  所以就小乘的修行者而言,这苦跟乐就是他所要离开的;所以小乘的修行者,他就是要能够离苦得乐。他的所谓的苦呢,其实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苦跟乐,也是一般人所说的爱跟恨,或是说有钱、没钱,或是健康、生病等等这些相对的法,统统都叫作苦。所以,所谓的离苦得乐的这个苦,其实这个苦是函盖了世间人、一般人所知道的苦跟乐。在佛法中,在小乘之法其实就是要离开这些东西,要离开我们的五阴,把能够产生苦、乐,能够产生爱、恨,能够产生有钱、没钱,有高的地位、低的地位,有不同的种姓等等这些事情,要把它灭除掉,灭除掉这些事情就叫作离苦。
 
  所以佛陀在《阿含经》有一段开示,祂这么说:【阿难!乐触缘生乐受,若乐触灭,受亦灭。阿难!苦触缘生苦受,若苦触灭,受亦灭。不苦不乐触缘生不苦不乐受,若不苦不乐触灭,受亦灭。阿难!如两木相攒则有火生,各置异处则无有火。此亦如是。】(《长阿含经》卷十)《长阿含经》佛陀就跟阿难开示,祂说:有乐触的因缘,就会产生快乐的感受。譬如说我们穿好的、用好的、吃好的、睡好的、玩好的,享受所有好的物质;乃至我们身边有很多爱我们的人,疼爱我们、顺我们、什么都听我们的,那我们就很多乐的触;有这么多乐触的因缘,那就会产生我们的乐受,就是快乐的感受。可是如果说有苦触的缘产生了,就会产生苦受。譬如说我们穿不好、吃不好、用不好,然后身体不健康;我们身边又是很多不是很爱我们的人,不听我们的、不会帮我们的人,这种人就在我们身边;这么多苦触的缘出生之后,我们就有苦受了。然后如果这个苦触的缘灭了,这个苦受就灭了;那同样前面的这种乐触的缘灭了,乐受也灭了。不只是这样子,其实还有所谓的不苦不乐受;也就是说,我们在生活中可能平平淡淡的,平平淡淡也没有什么事情做,心情很平淡。这个不苦不乐受,有不苦不乐触的因缘产生的时候,我们就会有不苦不乐受产生了;可是如果这个因缘灭了,这种不苦不乐的感受它就灭了。
 
  也就是说,佛陀在这个经典里面告诉我们:这个都是因为有这些因缘的产生,我们在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里面,在三种受里面变换不已,那我们就在这个里面,我们去领受了苦受、乐受跟不苦不乐受,在那边循环不已,然后在那边生死不已。那我们如果在这里面产生了苦、产生这个乐,然后因乐而贪着、因苦而生瞋,或因不苦不乐而在那边无所事事,那就是愚痴;这样子我们就不断地在这里面生死,为未来世的生死流转种下了种种的业了。所以佛陀就说:这就像说有两个木头互相在那边摩擦,它就会有火产生了;如果我们把两个木头放在不同的位置、放在不同的处所,不要让它互相摩擦,那就不会有火啊!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就是因为我们对于种种的境界有贪爱,顺境有贪爱、逆境有瞋恨;如果不是这种苦受、乐受的境界,我们就产生愚痴而无所事事,而不愿意去厌离这些种种的领受;因为这样子,我们就在我们的第八识如来藏里面,种下了未来世出生的火,那我们的第八识如来藏就帮我们出生未来世啊!可是如果说,我们对于这种受,对苦的境界,我们接受;快乐的顺境,我们也不去排拒它,无所攀缘;也就是逆来顺受,然后一心要离开这个生死的苦恼。那这样子呢,就好比把两个木头放在不同的地方,不要让它摩擦生热,那我们未来世就灭了;灭了之后,就是苦乐皆灭,就是所有的烦恼都灭了;烦恼都灭,最后可以入无余涅槃。无余涅槃它就是所谓离苦得乐的乐,这是小乘的乐。所以《阿含经》里面这样说:【色是苦,受、想、行、识是苦;色是无我,受、想、行、识是无我。】(《杂阿含经》卷三)也就是说,要能够获得涅槃乐之前,一定要先认识色、受、想、行、识这五个法它都是苦,而且也都是无我。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存在的这样子的概念,其实是一种错误,因为蕴处界里面没有一个我──我受苦、我受乐、我受不苦不乐,其实它是一种错觉、它是一种幻觉。
 
  就好比我们前一集有谈到自由意志,脑神经科学家说:我们对于有一个自由意志的存在是一种假象。其实我们对于自我存在的这样认知其实也是一种假象,因为当我们晚上睡着无梦的时候,其实我们哪有知道还有自己的存在呢?只有我们醒过来的时候─哦!我又醒过来了!─我们才知道有我的存在了;可是当我们睡着无梦,完全无知的时候,其实哪有我呢?所以因为这样子,所以我们这些境界,都是因为我们产生了贪着,才产生了这些世间的苦乐;可是我们舍弃了世间的苦乐之后,我们可以获得一种快乐,叫作涅槃乐。《阿含经》里面也这样说:【人生不足贵,天寿尽亦丧;地狱痛酸苦,唯有涅槃乐。】(《增壹阿含经》卷九)也就是说,人生并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可贵之处啊!即使生天,生到欲界天里面去受种种的快乐,可是如果他的天寿尽了,也是灭了,也是要死掉;乃至上生到色界天去享受禅定之乐,其实他的天寿尽了,也是要死亡啊!所以那样子的人生,其实并没有什么可贵的。那地狱呢?那更是痛苦喔!那痛苦就更不值得留恋了,因为里面是痛啊!是酸啊!是苦啊!
 
  所以只有什么是快乐呢?只有涅槃是快乐!也就是说,所谓涅槃的快乐,不是世间的快乐,它是离开世间种种苦乐的一种状态;以这样子的平淡、离开所有生命的现象,而获得一种完全没有觉知心存在的那种状态,称为涅槃乐。那是究竟离开一切之苦而建立为乐,所以这种乐不是世间人所想象的乐,而是把自己灭除而入无余涅槃,让自己只剩下第八识如来藏独存于法界之中,而且是完全无我的状态,那样子称为涅槃乐。那是为了建立让众生喜乐于解脱法而建立为涅槃乐,所以这是属于小乘之法;所以小乘的修行,就是要把自己完全灭除而入无余涅槃,以这个无余涅槃的快乐来建立、来心向往之。因为这种涅槃之乐,它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种无我的状态永远不会改变,不会像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样子循环不已,在那边变幻不已。它没有,它是永远常恒不变异的,可是这种常恒不变异的快乐,其实众生不一定喜乐,因为要把自己完全灭除。
 
  所以在佛法中,还有另外一种叫作大乘之乐。大乘之乐才是我们所谓的佛法,小乘之乐其实叫作声闻法,其实也不是佛陀要我们去走的道路,因为这样子对于众生的利益不大,只让声闻人获得解脱的利益,让声闻人自己获得涅槃之乐;可是一切众生还是一样流转生死啊!并没有获得涅槃之乐。那大乘的快乐是指什么呢?大乘的离苦得乐是什么呢?大乘的离苦得乐,所谓的离苦一样是离开生死之苦,它跟声闻的离苦得乐事实上是相同的,可是它有它超越之处──就是能够获得永远快乐的法。也就是说,什么叫作永远快乐的法呢?永远快乐的法就是那个法我们永远不会去讨厌它,永远不会想要把它舍弃,这样子就是叫作永远快乐的法。譬如说,第八识如来藏就是永远快乐的法,因为我们从来不会想要丢弃他,因为我们也无法丢弃他,因为他就是我们生命的本体。我们每个有情自己拥有自己生命的本体,我们永远不可能丢弃他,因为他也不会造成我们任何的痛苦的境界,完全没有。他是那样子的平淡而随顺我们,所以说我们很难发现他,所以我们也从来不会去想要舍弃他,反而我们经常会喜爱,喜爱第八识如来藏的一些功能性。所以说像五阴之法,前面说的我们的色、受、想、行、识,也许我们现在会觉得说,我们现在色身很好用、很健康,我可以作很多事情,很喜爱它,也喜欢现在是健康无病、心情愉快的这种状态。可是总有一天呢,我们要讨厌它的;因为有一天它要衰老了、它要生病了,我们内心要产生痛苦,所以那时候我们就急着要把它丢掉。所以五阴之法,就是因为它有这一些不可爱的地方;所以说终有一天,我们要把它丢掉。所以那个就是苦的法。
 
  大乘的离苦得乐,就是说要离开小乘所要修除的这些世间之苦,而要获得一种真正的快乐,这种快乐就是要证得所谓的第八识如来藏;让我们证得第八识如来藏,才知道说,原来有一个法,他是永远的快乐。为什么呢?因为他永远的存在,所以说他符合了常、乐、我、净的四个原则。
 
  我们看看在阿含部里面的经典:【复次,四颠倒是佛所说。谓无常谓常,是故生起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以苦谓乐,是故生起想、心、见倒。无我谓我,是故生起想、心、见倒。不净谓净,是故生起想、心、见倒。如是等名为四颠倒。】(《大集法门经》卷一)这是《大集法门经》,它里面说:众生就是有四种颠倒:无常谓常,就是我们觉知心意识,自以为有一个我,可是这个我其实是无常,可是我们总是以为有一个我从小长到现在,然后将来还要变老,还要到未来世去。然后这个心又是从过去世来到这一世来,我们总是有一个我从过去世来到现在,从小到老然后又要到未来世去。可是事实上,这样的我是无常的,我们却以为是常,以为有一个贯串在其中的一个觉知心的我,那就叫作无常计常。因为这样而产生的颠倒想,在这一世的人生里面,起了种种的攀缘跟烦恼,那也以苦为乐啊!事实上,我们这一世辛辛苦苦地长到大到老,然后不免老死,然后中间有种种的忧患,结果我们以此为乐;可是这里面其实都是苦,可是就在短暂不苦的境界里面,就把它当作是乐,然后就对于这样子的境界执着不舍,那就是以苦为乐,那就是一种颠倒想,也是一种心的颠倒,也是一种见解上的颠倒。
 
  还有无我谓我,就是刚刚讲的,我们的蕴处界,在我们受、想、行、识这种变幻不定的感受里面,它是无我的,可是我们却错以为有一个我,其实那是个幻觉;而这个幻觉,在大乘里面就说他称为是真如佛性;因为有真如佛性,所以说在无我之法里面,产生了自我的觉知而认为有我。可是这个认为有我,其实是真如法性,在声闻里面要把他灭除;在大乘里面是要证得真如法性之后,然后逐渐去修持,转依第八识如来藏,最后能够依第八识如来藏永恒常住的法性,最后成佛,来成就一切的智慧、来成就佛道。
 
  最后还有一个叫作不净谓净。我们世间有种种不净,可是我们就在这里把我们自己身体洗干净,食物洗干净,然后穿着干净的布,认为这样就干净了;可是不知道我们内心有很多的污秽,不知道我们内心有很多的无明、不清净之处,而不懂得把它清净。
 
  大乘之法就是要把这四个颠倒,因为实证第八识如来藏之后,知道第八识如来藏有常乐我净的清净体性,所以转依第八识之后,最后依于转依的智慧跟定力,还有他的戒行,所以最后能够成就佛道;能够成就佛道之后,就可以真正获得离苦得乐的境界。可是这个时候所获得的广大的涅槃乐,不再是像声闻人那样子的,是灭除蕴处界的这种涅槃乐;而是能够在十法界里面优游自在,能够在十法界里面任何一个法界随时进进出出而没有任何的障碍。这个时候,他在十法界里面,能够利益一切的众生永无穷尽,在十法界里面的任何境界都不能拘束他;因为这样子,没有任何境界可以拘束他,而建立为最后的大解脱之乐,这就是佛法大乘的离苦得乐。
 
  今天我们就介绍到这边,谢谢各位收看。
 
  阿弥陀佛!
 
 
更多>同类佛学

推荐图文
推荐佛学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佛教征婚 佛教交友 佛教求职 佛教招聘 寺院活动 素食活动 禅修活动 放生活动 赠送结缘 助印倡印 功德福田 寺院大全 素食餐厅 佛具店 招商加盟 佛教用品 佛教展会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佛教商务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京ICP备2024041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