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菩萨应如何教化弟子,我们现在进行的内容是—“出家实义菩萨,如何来教化在家弟子众”?
现在讲到第七点,从经文中 佛陀的开示里面说:在家的弟子众要能够自调伏妻子眷属。在家菩萨学习菩萨法道,要先能够摄受自己的家庭眷属,善尽在家庭中应尽的责任。倘若不能在人伦、道德、仁义上自调伏,就不能调伏家庭眷属。因为在这个在家菩萨而言,对自己因缘最近的、应该要摄受的就是自己的妻子眷属。如果说自己修学佛道以后,自己的身口意行,让自己的妻子眷属不能感到心里面接受,同时也不能够去让他们信服说,原来佛法是可以这样子的胜妙,佛法可以让菩萨在法上这样地受用,同时能够让眷属,也得到受用的话,那么就让眷属不能护持这位在家菩萨来学行菩萨行;所以对于在家弟子众而言,学菩萨法很重要的一件事,不能像二乘声闻人一样,说要把妻子、眷属、家人丢在一边,而只是自己专注于在佛道上,自己在这个法上面去精进。因为对于菩萨法而言,自己的亲属、自己的眷属,都是自己所要度的对象;同时如果说,自己学习了佛法,说自己是菩萨,而没有办法来摄受自己的妻子、眷属、家人,那么说他要去摄受其它的人,这样的话,会让人不能生信,会产生怀疑。因为自己最亲近的妻子眷属,自己应该从了解过程里面,来知道说要用什么方便善巧,让自己的妻子眷属来接受自己在正法中的学习的受用;因为正法的种种的功德,都可以让自己调伏的,能够自己调伏心性以后,当然最先受用的就是自己的妻子眷属,所以自己调伏以后,当然就能让自己的妻子眷属来接受。所以这个部分,佛陀把它列为说,是在家菩萨应该要学的不放逸行,它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第八:哪一些不放逸行是在家弟子要学的呢?也是出家的实义菩萨要教导在家的弟子众的呢?“分别怨亲,不轻众生;除去憍慢、不亲恶友。”在这项内容里面说,在家弟子要学菩萨行,要懂得观察往来关系中的怨亲差别,但是却不要在贫富身分地位的世间表相上,来作比较选择要亲近或是疏远;要亲近的应该是善友,要远离的应该是恶友,所以不能在世间表相上,这种所谓的贫富身分地位来着墨。这样的情况应该说,比较的情况之下会生起慢心,譬如说在身分地位上比较,自己的身分地位高于其它人的身分地位,在世间上的财富高于其它人的财富,用这样来比较的话,就会让自己生起憍慢心,同时会去轻视认为在表相上、身分地位或是财富上,不如自己的众生。而事实上,在佛法的实证上,有可能是在世间身分地位、或者财富上,比自己比较差一点的,但是他的修证上会是高于自己,如果这样的话,那就产生大过失了。所以 佛陀特别讲说,不能轻易来轻视众生,不能生起憍慢,不应该生起憍慢心。这种憍慢心除了说在世俗的身分地位上,比较会产生以外,如果说因为自己在佛法上,有一些见地、有一些实证,譬如说断我见或者开悟,也不能以这个佛法上的修证,来轻视还没有修证的众生,要不轻一切众生。因为假如说,以佛法上的实证,来去比较而轻视众生的话,那么就等于是没有实证佛法,因为佛法它是平等法,是一切众生皆可得的平等法;所以假如说,又在自己的修证上去比较的话,就等于是烦恼增长,而所得的智慧已经被烦恼消除掉。同时 佛陀说,不要亲近恶友,不要亲近迷于酒色、伎乐、博戏以及放逸的恶友,因为这些恶友,会障碍自己的修行,同时会障碍自己不能修不放逸行;也就是自己要修不放逸行,如果是亲近恶友,就会变成懈怠放逸。所以要分别哪些是怨家?哪些是亲近的人?因为亲近的人以及怨家,自己要去互动的内容,当然是有所差别。所以说对于这一项,佛陀也说它是在家弟子的不放逸行的内容之一。
第九:“要节食除贪,少欲知足。”在饮食中主要是--为了要长养色身这个道器,要防止在饮食中长养对五欲的贪爱不舍,而在饮食过量不知节。因此,佛陀说要少欲知足,因为菩萨在世间中,要经营世间的事务,同时又要修学佛道,当然这个部分,在色身的长养上面,可能会感觉负担很重,但是要有个重要的观念就是:色身的负担,你所给予它的这个四大的养分,要让色身能够平衡,而不是在五欲上,这种色声香味上的贪欲,而是色身的需求上,给予色身所需要的。所以在这方面注意以后,自然能够在这种味道上、嗅觉上、香味上,这方面不贪求,自然能够少欲知足。所以所谓的节食除贪的意思是说,不是让我们尽量不要去吃这些食物,而是说,要在色身所需要的食物上摄取,但是不是在这些口味上、贪欲上,再去追求。
第十项:“斗诤之处,身不往中。”世间各种斗争之处,其实都混杂着贪欲、瞋恚,以及邪见、见取见等等烦恼。如果说到这种地方,那就容易产生不善的身口意业,随着那个境界,而让自己的烦恼现行以后,就去造作啦!在家菩萨要提防引生不善业,以及故入难处的过失,在菩萨戒里面也有一样,就是不能故入难处的这样的一个防范。所以对于菩萨而言,尤其是在家菩萨,身处于这个世俗的一切境界中,要能够分别哪一些的地方我们不应该要去参与,哪一些地方应该要远离。
第十一项:“乃至戏笑,不说恶语”,就是对于在家菩萨而言,经常跟众生有了这些互动,应该常常乐于时语、如实语、有义语、法语、顺道理语。也就是要知道说,这个时节应该要说话,或是这个时节不要说话,说的话应该要如实,而不是要去作夸张,或是虚妄之语;所说的话应该是有意义的话,要想到说,这样的话能够利益对方。要说法语,也就是自己在佛法中修学,怎么样让对方有因缘,能够入于佛法中;而且要顺道理语,也就是在说法的时候,或者是在事情的谈论过程里面,千万不要为了争输赢,而违逆道理。菩萨乃至面临戏笑的因缘,尚且要常常思量审察,也就是不可以随着戏笑,而放逸口业;一般的众生在戏笑的因缘中,所说的话,其实都是超过了事实面,甚至于说是一种没有意义的话,菩萨就不可以随着众生这么作,随着世俗人这么作。如果说有在戏笑的因缘里面,要常常思量审查说,此时是否应该说什么?是否不应该说什么?所以关于前面那几项,佛陀说是出家的实义菩萨应该这样来教导在家弟子,修学不放逸法。能够因为信解了这些不放逸法的内容,就能够积极地、就能够精进地来随顺于这些应该精进的事项,佛道上应该精进的这些事项,乃至于说最后能够在一切菩提分法心得决定,能够修学深固之法。所以这些不放逸行,佛陀特地举出来,要让出家实义菩萨来教导在家的弟子众。
除了以上所说的这些不放逸法以外,倘若说有在家弟子穷困病苦,出家的实义菩萨要如何来摄受并且教导呢?因为这个内容也是属于不放逸法的范围,在《优婆塞戒经》里面,经文内容是这样的:“设在穷乏,有所须者,六物之外,有不应惜;病时当为求觅所须,瞻病之时不应生厌。若自无物,应四出求;求不能得,贷三宝物;差已、依俗十倍偿之,如波斯匿王国之正法。”这一段 佛陀说,假如有在家弟子,生活上穷困贫乏,出家的菩萨要少欲知足,也就是说除了自己的六物之外,其余所蓄存的都不应当吝惜,要拿出来布施所需-对于在家弟子众所需要,都要拿出来布施。倘若贫困的在家弟子生病了,应当要为他求取、寻找治疗所需的医药,并给予探视慰问而不能生厌烦。倘若说这位出家的实义菩萨自己没有东西可以布施,应该要四处寻求;而四处寻求不能得到可以布施给在家弟子众的,就要把三宝物拿出来贷款,当作以三宝物拿出来抵贷,然后让这个在家弟子可以有这个财物来治病。生病的这个在家弟子众病情好转以后,要依照世俗的价值,来十倍偿还三宝物,就好像当时的波斯匿王他所设的这个惯例的这个法一样,以世俗十倍的价值来偿还三宝物。
假如说这个弟子众也没有能力来归还的时候,应当要如何作呢?经文中这么说,《优婆塞戒经》中:“若不能偿,复当教言:‘汝今多负三宝之物,不能得偿;应当勤修,得须陀洹果至阿罗汉果;若能至心发菩提心,若教千人于佛法中生清净信,若坏一人殷重邪见。’出家菩萨,能教在家如是等事,是师、弟子,二人俱得无量利益。”这一段 佛陀说,假如那一位有病痛的在家弟子众,不能偿还三宝物的话,这一位出家的实义菩萨就要这样来教导他说:你现在已经亏负了三宝之物了,也不能偿还,现在要怎么办呢?应当要来精勤修学-在佛道上精勤修学,如果说能够断我见得须陀洹果,在解脱道上能有真正的功德,乃至说能够精勤的修学,得四果阿罗汉果;或者说能够以至诚心,来发大乘的无上菩提心,要能够发心愿意尽未来际,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道;或者说能够去教导一千人,在佛法中生起清净信,对于三宝能够生起清净信,知道说三宝的清净功德,清净解脱功德能生起清净信,而愿意尊重恭敬供养;或者说,能够去毁坏一个人殷重的邪见,譬如说,他认为应该要修禅定,以禅定的境界就能够成佛,这样的是一种邪见;或者说他要以世间的苦行,当作是能够修学佛道的行门,这也是邪见。如果说,能够以佛法的正知正见,来毁坏一个人非常殷重难坏的邪见,这些功德就能够抵偿所亏负的三宝物,为什么呢?因为三宝之物是由十方信众所供养,十方信众他愿意来供养三宝,是因为对于三宝的清净解脱生起清净信;对于三宝清净解脱生起清净信以后,所以发起这样的一个对于这个功德能够尊敬,然后也愿意遵从来供养。因为三宝本身是有真实的清净解脱功德,所以能够受得起信众这样的供养。因为清净的解脱,它是没有量没有边的,他能够承受众生的供养,因为他是功德田,他本身真实有清净解脱的这个功德,所以是属于功德田,这样的功德田是能够受得起,众生的布施的。这一位生病的弟子众,如果说他的病痛已经好了,没有办法偿还亏欠三宝之物,就应该在佛道上真修实证。所以对于这个弟子众说:如果你能够精勤修学,能够得到解脱果的初果,断我见的初果须陀洹,甚至于进而能够得到四果阿罗汉果,这是一种。因为阿罗汉本身的果报,已经能够出离三界生死,已经是属于人天应供了,因为他已经可以,出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了,人间的人做不到,欲界天、色界天的人也做不到,所以他们对于,能够解脱于三界生死的阿罗汉,会生起恭敬心,对于他的功德会生起崇仰,所以愿意来供养,所以阿罗汉是属于人天应供,受得起众生的供养,那这是一种。另外就是说发起无上菩提心,因为发起无上菩提心的功德,更是超越于前面所说的,在解脱道上实证解脱的阿罗汉果;因为发起无上的菩提心,最后成就的是佛果,成就佛果的过程里面,修学菩萨道的过程里面,一定要去自利利他,一定要去在自己的佛道上,应该实证的会去实证、应该修集的福德会去修集、应该要摄受有情会去摄受有情,所以在这过程里面,能够利益的众生无量无边;同时利益了众生,也是同样能够在佛道上发菩提心,同时也是能够在佛道上能够修学乃至实证,他们这个修学实证的功德,也还会再利益无量无边的有情,所以以这样的功德,当然能够受得起众生的供养。或者说能够教导千人,于佛法中生起清净信,为什么也可以呢?因为对于僧宝的真实解脱功德,如果能够为他人解说,而让众生能够生起清净的正信,那么生起清净信的这千人,就能够因为这种清净信的善根,再继续长养,长养他的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最终能够因为这善根的增长,还是能够在佛道上有真修实证的因缘。
毁坏一个人的殷重邪见,也可以让这一人可能因为这个邪见,要落入地狱的果报,要落入三恶道的果报;能够因为破坏他的殷重难坏的这个邪见,而让他能够免除于三恶道的果报,同时能够进入佛法正知正见中来听闻熏习修学,这样的功德所依止的是什么呢?所依止的是真实清净的解脱法,也就是一切法的根源,也就是涅槃的本际,也就是金刚心如来藏。这个法祂是无所得的,祂本身是不可得空的,祂是一种空性心,祂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依止于这个心所发起的功德,当然可以受用一切众生的供养。今天这一段经文里面,佛陀说 假如说亏负三宝物,这个因缘之下,唯一能够偿还的,就是要在佛法上真修实证。如果出家菩萨能够真实的依循 佛陀教导,这样来教导在家菩萨这些应该修的不放逸行,那么这位出家菩萨当师父的,以及这些在家弟子众,都能够得到无量无边的利益;因为菩萨所修的法,它是究竟的佛菩提道的法,究竟的佛菩提道的法,能利益的一切众生无量无边,能利益的是包含了人天善法,所以这个利益就是变成无量无边。
在前面我们已经为大家解说了,出家实义菩萨如何来教导出家的弟子众,以及如何来教导在家的弟子众,这个是依照《优婆塞戒经》里面,佛陀所说的。菩萨的另外一类,就是在家实义菩萨。在家实义菩萨,也是可以摄取弟子众,他所要摄取的弟子众是一种,就是在家弟子众。那他又要如何来教化在家弟子众呢?经文是这么说的,《优婆塞戒经》里面这么说:“善男子!在家菩萨若畜在家弟子,亦当先教不放逸法。不放逸者: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有德;复当供给兄弟、妻子、亲友、眷属。欲行之人,及远至者,所有僮仆作使之人,先给饮食,然后自用。又复教令信向三宝。”这个地方也很重要,让我们知道,在家实义菩萨所要教化在家弟子的内容,还是一样要先教导不放逸法。不放逸法,在前面我们已经通过出家实义菩萨教导在家弟子众所说的内容,有很长一段的举例,一段经文的解说来说,也说过了不放逸法的重要性。因为能够对不放逸法有所信解,才有办法随顺诸精进事,随顺佛菩提道应该要精进的一些事项,然后能够精进了以后,才能够亲近于善知识,来增长念根、增长定根与增长慧根,所以不放逸法的重要性可见,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意义。
对于说这段经文的实际的内涵,我们在下集继续了。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