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佛经  佛教  心经  禅宗  日本  智者大师  净土  生活  禅定  功德 

宗通与说通第11集

   日期:2015-04-18     浏览:1908    
核心提示:正光老师 主讲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前一集说明声闻的人无我智,主要是观察五阴十八界虚妄,愿意自我消失,不在三界现
 正光老师 主讲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前一集说明声闻的人无我智,主要是观察五阴十八界虚妄,愿意自我消失,不在三界现身意,入了无余涅槃;然而要能够入无余涅槃要从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下手。前面已经说四圣谛的内涵,今天要谈的是四念处观、八正道。
 
  首先要谈的是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观身不净就是观察自身,不论身内、身外没有一处是清净的。这个色身是由父精母血以及所吃的米饭蔬菜等和合而成,其中父精母血以及米饭蔬菜等等都是由不净的大地所长养的,有哪一个是清净的?没有一个是清净的。再说这个色身里面屎尿一堆,有哪一处是清净的?没有一处是清净的。所以说这个色身好像是活动厕所一样,大家带着它满街跑。由于众生不了知色身虚妄及不净,尽在这个色身上作种种庄严。譬如女众喜欢漂亮,希望能够永远青春美丽,就在脸皮上不断地抹胭脂粉;又譬如老了有皱纹,希望没有皱纹,所以去拉皮,去打肉毒杆菌,看起来可以不老、没有皱纹;然而在活动厕所所作的种种庄严,本质仍然是污秽不净的,有什么好庄严的?由于众生不了知,就在活动厕所表面作种种庄严,这不是很颠倒吗?因此,声闻人观察这个色身如同活动厕所一样,如同毒蛇猛兽一样,非常不净,避之唯恐不及;既然观察自身不净,比量推之,观察别别有情自身亦复如是,都是不净的。能作如是观,名为观身不净。
 
  接下来是观受是苦。凡是有任何觉受都是苦,而且是刹那变异的、不长久。受有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推而广之有五受,也就是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舍受;其中忧受是从苦受而来,喜受是从乐受而来,舍受就是不苦不乐受。但是不论是三受、五受,都是依附色阴、识阴而有,色阴、识阴本身是生灭法,更何况依附色阴、识阴而有的受阴,当然更是虚妄法!既然受阴是虚妄法,当然是苦,所以声闻观察受阴是苦不是乐。
 
  可是坦特罗佛教(又名谭崔)之行者,非但不知觉受是苦,反而乐在其中,这不是很颠倒吗?譬如有一位名满国际的坦特罗佛教行者,在他的书上这样写着:
 
  【在无上瑜伽中,有讲到喝酒、吃肉的问题,而这是与男女结交有关系的。其中谈到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男女的结交问题,也就是双身的问题。以瑜伽者来讲,如果他是男性,他所依的就是佛母,瑜伽者若是女性的话,那她所依的就是佛父。也就是说,佛父佛母是互相依靠的。为什么呢?因为经由身躯的结交之后,粗分的意识和气流会慢慢的缓和下来,渐渐的消失了!而为了使达到最究竟的目的,所以他必须产生大乐才有办法,为了能永恒的保持这个大乐,所以他的精液绝对不能漏出,一滴都不能漏出,他有办法运用这个精液!】
 
  从这位坦特罗佛教行者说法可知,不仅要饮酒吃肉,而且所谓的无上瑜伽,就是与女人性交时常保持性高潮不退而精液不漏的“大乐”,不仅自身已堕入欲界男女最重贪而不知,而且还堕入刹那刹那变异的觉受当中。像这样一直想保持性高潮快乐觉受不退的说法,与 释迦世尊所说“观受是苦”完全颠倒;所以坦特罗佛教所说的法根本不是佛法,名为邪淫外道法。
 
  接下来谈的是观心无常。凡是能够作种种观察的心是无常。为什么?因为这个心是意识心,它是刹那变异的,它是意根、法尘相接触而出生的法,本身是被生的法,不是常住法。在睡着无梦、昏过去了、正死位(也就是正在死亡的阶位)、无想定、灭尽定,一定会消失;此外,在重度麻醉时意识也会灭的,唯有待麻醉剂渐渐消退了,意识才会渐渐苏醒过来。因此,这个能作种种观察的心是意识心,本身是虚妄法、是无常法,所以说观心无常。
 
  可是坦特罗佛教行者不知道意识是无常法,却将意识心当作是真实法,以此误导众生落入常见外道中。譬如有人在他的书上主张:“在过去的念头已灭,未来的念头尚未生起时,中间是否有当下的意识,清新的、原始的、即使是毫发般的概念也改变不了的,一种光明而纯真的觉察?是的,那就是本觉……”也就是说,这位行者将前念已过、后念未起、中间短暂刹那变异的断际灵知心当作是常住法,是不如法的。所以说,这位坦特罗佛教行者说法,与 释迦世尊所说的观心无常完全颠倒。
 
  接下来谈观法无我。为什么诸法不是真实我?因为诸法是借着种种缘而出生的,本身不是常住法。譬如你能够看见前面有一盆花,它是在你眼根接触色尘的花,因此在你的视网膜出现了一个倒影的花盆;借着扶尘根的神经传递,在胜义根掌管视觉的地方出现正的而且不是倒立的花盆影像;然后眼识的见分去分别花盆的青、黄、赤、白之显色,在眼识分别同时,意根也触法尘,法尘是五尘上的细相,不是前五识所能分别的。譬如眼识能够分别显色,却是无法分别形色、表色、无表色;耳识仅能分别声音,但是声音的实质内容,譬如水声、下雨声、鞭炮声等,耳识是无法分别的;乃至身识仅能分别冷、暖、涩、滑等相,究竟有多冷、有多暖、有多涩滑等等,身识是无法分别的;因此,前五识所不能分别的细相,意识统统分别,所以在眼识分别同时,意根也触法尘而出生了意识。意识不仅能够分别前五识的粗相,也能够分别前五识所不能分别的细相。由于意识能够作详细分别,所以才有吾人所知的诸法出现了,也就是说,当你知道的时候,已经分别完成了;知道这是花、这是佛像、这是摄影机等等;这些花、佛像、摄影机等等,就是吾人所了知的诸法,它可以为大众现前领受及体验的,也是借着五阴十八界的缘才显现。前面已说五阴十八界虚妄,更何况是依附五阴十八界而有的诸法,当然更是虚妄,不是真实法,所以观法无我。
 
  声闻的法无我智就是三法印的诸法无我,亦即是声闻人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中验证人无我以后,于蕴处界之人无我智基础上,现前观察蕴处界所辗转出生的诸法无有不坏的我,由是断尽我执、我所执成阿罗汉。所以说声闻的法无我智,是以人无我智为基础而观察诸法虚妄而得的。然而声闻知道诸法是借着种种缘而出生,它是虚妄法;可是声闻觉得诸法是真实存在的,深恐被五欲六尘所引而下堕三恶道,所以对五欲六尘非常恐惧,如同毒蛇猛兽一般,因此舍寿后入无余涅槃,永不在三界出生。
 
  接下来谈八正道,也就是八种正确的方法,那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八种正确的方法能使声闻人灭除烦恼的现行而成就初果须陀洹,乃至将我所执、我执断尽成四果的阿罗汉,永不在三界现身意,入无余涅槃。然而这八种内涵如果要一一说明,将会耗费很多时间,因此在此不多说了。如果各位菩萨想要知道里面的种种内涵,请到正觉同修会共修,正觉同修会的亲教师们会为各位菩萨作很详细的说明。
 
  然而,声闻入无余涅槃是断灭空吗?因为阿罗汉有所疑,就会请问 佛。佛则告诉阿罗汉,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所以阿罗汉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这有经典记载为凭,《杂阿含经》卷十 佛的开示:“尔时,佛告诸比丘:‘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杂阿含经》卷十)解释如下:尔时,佛告诸比丘:“众生在没有开始的生死当中,因为无明遮盖,贪爱的结使缠缚,导致无始劫以来在六道轮回。会有这样的情形发生,最主要的是不知道苦之所从来的本际。”
 
  世尊告诉我们,声闻知道有一个无余涅槃的本际,所以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可是一般众生因为无明所缠缚,不知道有一个本际的存在,所以一直轮回生死而无法出离。这个无余涅槃的本际,也就是 世尊在《阿含经》开示的非我、非异我、不相在的“我”。这个我不是世间众生所认知的我,因为世间众生所认知的我是意识心不是真实我;可是这个意识心也不异于我,因为祂是真实我的局部体性,摄属于真实我,所以不异于我;这个意识心与真实我两者和合运作,所以不相在。由 世尊开示可知: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所以阿罗汉愿意自我消失,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灭尽一切诸法而入无余涅槃,独处于无余涅槃本际极寂静的境界中。
 
  此外,佛在《四阿含》也说:如如、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这个如,如同前面所说的一样,也是指无余涅槃本际,非我、非异我、不相在的我;独处于没有六根、六尘、六识、极寂静的境界中。正如《心经》开示一样:“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一)由 世尊种种开示告诉我们,只因为阿罗汉今世想要入无余涅槃,不再利益众生,因此 佛只告诉声闻人如何断我见、我所执、我执,可以入无余涅槃,但是并没有明白告知无余涅槃本际、我、如之第八识详细内涵。因为声闻人相信 佛语开示,以及依照 世尊教导,如实去断我见、我所执、我执成四果的阿罗汉,可以入无余涅槃;此外,阿罗汉也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于内无恐惧,于外无恐惧,愿意将自己的蕴处界消灭,不在三界现身意,独处于无余涅槃极寂静的境界中。
 
  接下来谈的是缘觉的人无我智。缘觉主要观察十二因缘,进而断尽我见、我执、我所执成为辟支佛而入无余涅槃。所谓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集成一大苦蕴。”(《毘婆尸佛经》卷一)但是要观察十二因缘前,一定要先观察十因缘,否则容易堕入断灭空中,有无穷的过失存在。
 
  有关十因缘的经文开示如下:【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杂阿含经》卷十二)
 
  解释如下:【我曾听到 世尊这样的开示: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世尊告诸比丘:“我释迦牟尼佛回忆过去未成佛之前,独自在一个安静、没有吵闹的地方,专住一意地深入思惟,作这样的思惟:‘什么法有的缘故,使得老死跟着出现了?是因为什么法的缘故,使得老死出生了?’就在当时正确地思惟‘生’这个法时,有了如实、不间断的正见:‘因为生的缘故,使得老死的现象出生了;因为生的缘故,就有老死出现。’就这样详细一一观察与思惟:生的缘由是有,有的缘由是取,取的缘由是爱,爱的缘由是受,受的缘由是触,触的缘由是六入,六入的缘由是名色;接着思惟:‘什么法有的缘故,使得名与色出现了?又是因为什么法的缘故,使得名与色出生了?’正确不间断思惟的结果:‘是因为有一个识——这个识叫作入胎识,所以名与色就有了;因为有入胎识缘故,所以才会有名与色出生与存在。’因为这样思惟的结果,到了这个识就必须退回来,不能再往前推溯超过这个识;也就是缘于入胎识才会有名色,缘名色才会有六入处,缘六入处才会有识阴六识对六尘的触,缘于六尘的触才会有三受或者五受,缘于三受或五受才会有对十八界的贪爱,缘于对十八界的贪爱才会有取,缘于取才会有后有的种子,缘于后有的种子才会有未来世出生,缘于出生才会有老、病、死种种苦恼,种种苦出现就是这样子啊!纯粹的大苦就聚集起来了。”】
 
  十因缘观察完毕后,佛接着开示十二因缘,内容如经中开示:【“我时作是念:‘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广说。我复作是思惟:‘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杂阿含经》卷十二)
 
  解释如下:【我当时这样想:“什么法灭除的缘故,就会使老死灭除?什么法灭除的缘故,可以使老死跟着灭除?”就正确思惟,出生了如实、不间断的智慧:“因为出生灭除的缘故,老死也就跟着灭除了”;以此类推,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如同以前广说一样。我又再思惟:“什么法灭除的缘故,可以使行灭除?什么法灭除的缘故,可以使行就跟着灭除?”正确思惟,如实、不间断的智慧出生了:因为无明灭除,行就跟着灭除了;灭除了无明,行就会灭;行灭,后世的识阴六识就跟着灭;识阴六识灭了,名与色也就灭除了;名色灭了,六入处就灭;六入处灭了,六尘的触灭;六尘的触灭了,三受或五受灭;三受或五受灭了,自我的贪爱灭;自我的贪爱灭了,取就灭;取灭了,后有的种子灭;后有的种子灭了,后世的出生灭;后世的出生灭了,老、病、死、忧、悲、恼苦也就跟着灭除了;老病死忧悲恼苦灭除了,纯大苦聚的五阴也就跟着灭除了。】
 
  从上面十因缘、十二因缘分析的结果可以知道,十因缘的识就是“入胎识”,十二因缘的识就是“识阴六识”,两者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分清楚,以免将断灭的意识心当作入胎识,不仅无法成就缘觉菩提,而且还成就常见、断见外道而不知。
 
  由于缘觉是在蕴处界观行,了知蕴处界虚妄,发起了人无我智;也由于缘觉在十因缘、十二因缘深观,证得诸法无有恒常不坏的我,都是缘起缘灭,因此发起了法无我智;由于缘觉自己发现有一个入胎识存在,所以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因此,于内无恐惧,于外无恐惧,而入了无余涅槃。
 
  说到这里,时间也快到了,因此做个总结:四念处观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些法都是无常变异法,所以不是常住法。由于声闻相信 佛语开示,知道无余涅槃还有本际、如、真实我存在,所以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缘觉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自己知道十因缘的识就是入胎识,十二因缘的识就是识阴六识;因此也如声闻人一样,知道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入胎识存在;因此如同声闻人一样,于内无恐惧,于外无恐惧,愿意将自己的蕴处界消灭,愿意自我消失,不在三界现身意,而入无余涅槃。
 
  说到这里,时间到了,就此结束。下一集将进行“说通概说下集”,敬请各位菩萨继续收看。
 
 正光老师主讲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前一个单元讲的是“宗通概说”。宗通就是明心与见性。明心就是七住菩萨证悟明心找到如来藏,可以现前观察自他有情的如来藏性,因此圆满七住位转入八住位;见性就是十住菩萨用父母所生肉眼,看见自己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妄,成就如幻观,圆满十住位而转入初行位,也完成了第一大阿僧只劫的三分之一。接下来今天讲的是另一个单元,题目是“说通概说”。也就是明心后为众生说相应的法,使其能够迈向三乘菩提修行。
 
  请各位菩萨翻开平实导师所着的《宗通与说通》课本第48页第2行。书上这么写着:
 
  【《楞伽经》卷三,佛云:“说通者,谓随众生心之所应,为说种种众具契经,是名说通。”《大乘入楞伽经》卷四云:“言说法相者,谓说九部种种教法,离于一异有无等相,以巧方便随众生心,令入此法,是名言说法相。”】
 
  经中所说的说通,就是菩萨明心找到如来藏,也发起了般若的智慧,可以现前观察如来藏的存在,了知祂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等无量“不”的中道义;所以对佛所说的二转法轮般若经典、三转法轮唯识经典能够渐渐通达,因此能够观察众生种种根器及种性等等,而为之说种种相契的法,这就是说通。
 
  譬如,菩萨发现这位众生根性属于人天种性,则为他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等法;如果这位众生接受了,心意调柔,堪受正法之下,再为他说声闻四圣谛等法。如果属于声闻种性人,直接为他说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如果属于缘觉种性人,则为他说十因缘、十二因缘;如果属于菩萨种性人,观其因缘成熟,再为他宣说明心见性的法,使他能够悟入佛菩提。像这样能为众生如实宣说三乘菩提种种内涵的法,这就是说通。由此可知,说通的主要内容,就是菩萨视其众生根性及种性而为其说相应的法,使其能够迈向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以及成就佛菩提最究竟的果位——佛。
 
  然而说通的内涵可分为两种:说人无我智,说法无我智。此二各有三乘之分,即三乘人无我智、三乘法无我智。
 
  首先谈的是声闻的人无我智。声闻人主要是观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虚妄,进而断尽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之三缚结,成初果的须陀洹;初果人进而薄贪瞋痴,成二果的斯陀含;二果人断五下分结,成三果阿那含;三果人断五上分结,成四果阿罗汉。因此,能为人宣说蕴处界种种内涵以及教导声闻种性人,如何观察蕴处界虚妄,进而断三缚结成就初果人,乃至成为四果阿罗汉,这就是说声闻的人无我智。然而声闻的人无我智是从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下手才有可能成就;因为这样的缘故,就要详细说明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的内涵。
 
  什么是四圣谛?就是指四种圣人所见而且是真实不破的道理。哪四种?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集灭圣谛、苦集灭道圣谛,简称为苦、集、灭、道圣谛。首先是苦圣谛,凡是有种种心行及消灭的过程就是苦。因为有生有灭的关系,本来没有,如今出现了,将来一定会灭的,所以苦是空、无我、无常,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也是世间所认知真实不破的道理,这就是苦圣谛。又,苦之所由来是因为过去世造作了种种善业、恶业所致,导致今生有种种苦的聚集及领受,这就是苦集圣谛。因此,如果能够将苦聚集的原因消灭了,不再有今生的五阴及苦的出现,这就是苦集灭圣谛。然而,要五阴及苦消除,一定要有方法才能达到;因此佛对声闻人施设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去观察蕴处界虚妄,将自己蕴处界及苦灭了,愿意自我消失,不在三界现身意而入涅槃,这就是道圣谛。
 
  由于众生无明的关系,不了知自己在六道轮回,也不了知苦有哪些内容;因此有智慧的人为其解说三苦、八苦,让众生了知苦的内涵是什么,又该如何断。
 
  所谓三苦就是苦苦、坏苦、行苦。苦苦就是由苦的事情所引生的苦,名为苦苦。譬如生病这件事,本身是苦事不是乐事,故名为苦;因为生病了,所以要看医生吃药打针,这种因为生病的苦而产生了另一种要看医生吃药打针的苦,名为苦苦。又譬如自己阮囊羞涩没有钱,本身是苦;所以无法买东西来止饥以维持色身的运作,更是苦;这种因为阮囊羞涩的苦引申出没有钱去买东西来止饥而产生的苦,名为苦苦。又,苦本来不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是它终究会消失不见的,这样的苦,名为坏苦。譬如生病是苦,如果去看医生并依照医生的嘱咐按时吃药打针,这样的病苦会渐渐消失而恢复健康的,所以苦会消失的,名为坏苦。然而,从苦苦到坏苦之间有种种的心行存在,有种种的时间与空间的转换过程,所以名为行苦。譬如从生病是苦开始,中间看医生吃药打针乃至恢复健康了,这一段时间与空间转换的过程名为行苦。由此可知,行苦本身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它包括了前面所说的苦苦与坏苦在内;既然苦苦与坏苦是虚妄法,依附这二法而有的行苦,当然更是虚妄,所以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
 
  所谓八苦,就是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有生就会有死,有谁不会死?就算是最长寿的彭祖好了,他活了八百多岁,比平常人长寿了很多,其结果还是会死,不是不会死。或者是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他的寿命很长,如果不中夭的话,有八万大劫之长,比彭祖更是长寿了很多;可是,当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之八万大劫寿命到了,还是会下堕,还是会死的,不是不会死。所以有生一定会有死,生与死都是苦啊!既然有生有死,在这生与死中间免不了要老、免不了要病,有谁不会老?有谁不会病?所以,生与死之间有老与病,老与病也是苦啊!爱别离苦,就是无法与亲爱的人在一起,而必须要分离两地,乃至死别,这也是苦啊!譬如因为地震、海啸的关系,一夕之间与亲爱的人生离死别,这就是爱别离苦。与爱别离苦相反的就是怨憎会苦。原本你应该与亲爱的人在一起,可是却与不喜欢的人、讨厌的人在一起,这也是苦啊!譬如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所以与不喜欢的人在一起当然是苦不是乐。求不得苦乃是所求不遂所引生的苦。譬如想成为有钱人,所以每期都买大乐透希望能中大奖;可是偏偏无法如愿,每期都没中,无法中大奖,这就是求不得苦。接下来五阴炽盛苦,指的是五种阴聚集在一起,能遮盖众生的智慧而有无明的出现,使得众生有种种苦出现,不断地受苦。哪五种阴?就是色、识、受、想、行。这五阴已包括前面的七苦——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
 
  接下来要探讨的是五阴的内涵。
 
  所谓的色阴就是色法,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吾人色身,以及山河大地万物等法。其中吾人的色身是藉由父精、母血以及母亲四大而成就的五根身,因此有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半月、身如肉桶之称。然而不论是吾人的色身、山河大地万物等等,都是本无今有之法,有生必有灭,而且是刹那刹那变异的,所以色法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由于这个色身犹如活动厕所一样,有哪一处是清净的?没有一处是清净的,所以是污秽不净的法。可是众生对于这个色身很执着,也很宝爱这个色身,所以对这个色身——这个活动厕所做种种庄严,这不是很颠倒吗?因此,有智慧的佛弟子们不应该执着这个色身,应该以这个不坚固的、容易毁坏的色身,作为修道的器具来修行,以此成就未来佛地常住不坏的解脱色。
 
  识阴就是《阿含经》所说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由于藉着父精、母血以及种种缘而有的五根,可以接触外五尘而有六尘的出现,所以六尘是被生的法、是生灭法;因为有了五根及意根之六根与六尘相接触,六识就出现了。既然识阴六识的出现是因为六根、六尘相接触而有的法,也是色阴存在的当下才出现的法,当然是被生的法、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所以说这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法都是被生的法;既然是被生的法,当然是虚妄法不是真实法。又,识阴当中的意识能分别万法,所以吾人才能对境清楚了知诸法种种内涵。
 
  由于众生不了解识阴的虚妄性,以为对境能够保持清楚明白、一念不生就是明心见性,所以才会有人在他的书上很大胆地写着:
 
  【记得那天,做某样工作做得累了,便把躺椅略放平,躺在椅子上。把身心放轻松了,心里有意无意的挂着“什么是见性”的念头,就这样躺着,也不知道经过了多久,忽然心里一醒:“这就是见性啊!”灵灵明明,唯此无二。那时候,世界好像停止了,不觉有外境,妄念想思不生……。从此之后,我不再怀疑见性这回事。】
 
  原来这位自称已经明心见性的人,想要保持灵灵明明、一念不生的境界中,以为这样就是禅宗祖师开悟的境界;却不知道已经落在意识的虚妄自性中,自以为是开悟的圣者而成就大妄语业,真是悲哀啊!
 
  接下来是受阴。它有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就是违逆己心的觉受,也就是不喜欢、讨厌的觉受;乐受就是顺己心的觉受,也就是喜欢、快乐的觉受;不苦不乐受,既不违逆己心、也不顺己心的觉受。譬如夏天在大太阳底下动不动就流汗,当然是不好的觉受,所以是苦受;如果改吹冷气变成很凉爽,苦受变成乐受了;如果冷气吹久了,反而没有特殊的感觉,既不苦也不乐,乐受变成不苦不乐受。然而,不管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三种受都是个人主观认定随时可以变异的。为什么?如同前面所说,在大太阳底下容易流汗,是苦受;改在冷气房内凉爽舒服、不会流汗,是乐受;可是吹久了不觉得是苦、也不觉得是乐,是不苦不乐受;可是一旦出了冷气房,在大太阳底下又流汗了,苦受又出现了。由此可知:所谓的三种受随时可以变异的,完全随个人的主观认定而不是客观的认定。既然是主观的认定,可以随时变异的,当然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更何况受阴是依附色阴与识阴而有,前面已说色阴与识阴是虚妄法,依附色阴与识阴而有的受阴,当然更是虚妄法。
 
  可是有人不了知受阴虚妄,却将受阴当作真实法,因此在他的书上这样写着:
 
  【吃饭睡觉是多么简单的事,可是今天究竟有多少人能舒舒服服的吃饭,安安逸逸的睡觉?可见最平常的事到达平常心的境界,是须经过无数不平常的修持。禅师们多在“用功”,快快乐乐的把饭吃饱,安安静静的把觉睡好。】
 
  这样错将受阴当作真实法的人,不仅落入受阴当中,导致今生无法开悟,而且也成就误导众生的大恶业,未来要受无量苦。
 
  接着是想阴。什么是想阴?佛在《增一阿含经》曾开示:
 
  【云何名为想?所谓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黄、白、黑,知苦乐,故名为知。】(《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
 
  解释如下:【什么叫作想阴?想就是知。知就是分别完成,所以才能够知道这是青色、黄色,这是白色、黑色,知道这是苦受、这是乐受等等。】由此可知,想阴就是知,知就是对于所面对的种种境界不仅能够分别,而且能够了知里面的种种内涵。譬如当自己的家人叫你的时候,虽然你没有看到他本人,可是你一听到声音就已经知道什么人叫你,而且也知道叫你的内涵是什么。由此可以证明,想就是知,知就是分别完成,当然不是真实法;因为它是色阴、识阴、受阴三和合以后才出生的,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既然色阴、识阴、受阴本来是虚妄法,更何况是依附于色阴、识阴、受阴而有的法,当然更是虚妄。
 
  可是有人却将想阴当作真实法。譬如有人主张:“师父台上说法这念心,徒弟台下听法这念心,就是真心。”你也知道他错得离谱了!为什么?能说法这念心不仅有能所而且有觉观,所以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能听法这念心不仅能够听到对方在说法,而且你很清楚知道对方在说什么;所以,能说法这念心、能听法这念心,是为想阴所摄,当然是虚妄法。
 
  接下来谈行阴。所谓行阴就是一段时间与空间转换的过程,它是透过色阴、识阴、受阴、想阴这四阴和合运作而成的。譬如吃饭,从开始买菜、拣菜、洗菜、炒菜、夹菜、吃菜,乃至饭后洗碗盘,将碗盘归定位等等;也就是说,从买菜开始一直到洗碗盘归定位为止,这一段时间与空间转换的过程就是行阴;所以行阴是生灭法不是真实法。前面已说色阴、识阴、受阴、想阴这四阴都是虚妄法,更何况依于这四阴而有的行阴当然更是虚妄,所以说行阴是虚妄法不是真实法。
 
  从上面分析可知,所谓的三苦、八苦最后都汇归于五阴炽盛苦。这五阴包括了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在内都是虚妄不实的。由于有了五阴的关系,才有种种苦出现,因此能够知道苦的真实道理,也知道苦是虚妄的,就有了苦圣谛。
 
  知道了苦圣谛,接下来要探讨苦究竟从何而来。探讨的结果,知道是过去世无明的关系,而造作了种种善恶业,导致今世有五阴出现,以及在受种种苦。为什么会有无明?是因为对五欲六尘起了贪爱。为什么会贪爱?因为它有韵味,使得众生贪着而造下了可爱及不可爱的异熟果报。譬如钱财,有哪一个众生不喜欢?当然喜欢!而且钱财越多越好。因此为了使自己更有钱,就去买乐透,期望能够中大奖,乃至有人用不正当的手段骗取别人钱财,导致后有身出现了,未来要做牛做马来偿还。能够这样如实地了知苦聚集的原因,就有了苦集圣谛。
 
  由于了知苦聚集的原因是因为有五阴,如果愿意将自己的五阴灭尽,愿意将自我消灭而入无余涅槃,不在三界现身意,就永远不会有苦及苦的聚集现象出现,有了这样了知,就有了苦集灭圣谛。
 
  但是要让苦、苦集消灭以及能够入无余涅槃,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去实施;因此声闻人透过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去观察蕴处界虚妄,可以证初果乃至证四果阿罗汉,未来可以入无余涅槃;如果能够这样如实了知及实践,就有了苦集灭道圣谛。
 
  说到这里,时间也快到了,因此做个总结:声闻的人无我智主要是观察五阴、十八界虚妄,先从四圣谛来观察种种苦;苦有三苦、八苦之分,但不论三苦或八苦最后都汇归于五阴炽盛苦,名为苦圣谛。为何会有今世的五阴及苦的聚集,乃是过去世造作了种种善恶业,才有今世的五阴及苦出现,名为苦集圣谛。知道要将五阴及苦灭除,未来不再有五阴及苦出现,名为苦集灭圣谛。如果能够用佛陀所说的断结方法灭掉今世的五阴,未来可以入无余涅槃,不在三界现身意,永远不会再有未来五阴及苦出现而轮回生死了,名为苦集灭道圣谛。
 
  说到这里时间到了,就此结束。下一集将继续进行“说通概说中集”,敬请各位菩萨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更多>同类佛学

推荐图文
推荐佛学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佛教征婚 佛教交友 佛教求职 佛教招聘 寺院活动 素食活动 禅修活动 放生活动 赠送结缘 助印倡印 功德福田 寺院大全 素食餐厅 佛具店 招商加盟 佛教用品 佛教展会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佛教商务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京ICP备2024041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