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佛经  佛教  心经  禅宗  日本  智者大师  净土  生活  禅定  功德 

三乘菩提第8集——色、受、想、行阴

   日期:2015-04-17     浏览:1458    
核心提示:正纬老师开示(视频)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在上一次的课程里面,我们跟大家解说了我见,解说了烦恼,解说了五阴的
 正纬老师开示(视频)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在上一次的课程里面,我们跟大家解说了我见,解说了烦恼,解说了五阴的大致的内容。在今天的课程里面,我们要继续跟大家来分析,五阴的色受想行这四个阴,到底这四个阴,我们应该要如何观行它是虚妄不实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色阴的部分,我们在上次简单的跟大家说,色阴其实就是我们的色身。如果我们更细一步来看,其实色阴就是我们四大所成的一切,都叫作色阴,那这个四大就是:“谓地界,水、火、风界”——《中阿含经》卷7。地,指的就是坚硬的坚性,包含我们的骨骼、牙齿、内脏,这个都算是地所指涉的范围;水的部分,就是湿的部分,包含我们的血液,这个就是水性的部分;火性呢,就是所谓的暖,这个包含我们身体的温度,包含让我们身体运行的能量,都叫作火的范围;风的部分,就是动的部分,包含像我们的呼吸,就是风的属性。所以换句话说,凡是地水火风,任何一个性质所指涉的范围,我们都叫它做色阴。
 
那么且不说这些地水火风的这些细目,如果我们看我们的色身,那么世间的一般人不免会质疑,我们的色身不是很真实的存在吗?怎么说色阴是虚妄不实的呢?我们这样来说:世间的人都知道色身,终究不免老、不免会死。所以你如果把这个问题,去问世间的任何一个人说:“色身是不是恒常存在的?”那么相信没有人会直接回答说“它们是恒常存在的”。可是大家尽管都认知到色身老死的事实,可是为什么不能够在当下观见,色身它具有不实的特性呢?这个是因为大家都忽略一个事实,就是说色身终必有老死固然没有错,可是这个老死的变异,并不是在死前的一刹那,就突然成就了。实际上老死的变异,是从我们出生开始,就已经分分秒秒,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只是我们的心识,没有办法去觉知而已。但是从理上面来看,我们至少应该能够信服,在我们生活的当下,这个色身就已经不断的在历经变化了。换句话说,从这个方面来看,不管是从时间的长远性来看,色身会有老死;从时间的短暂性来看,色身会在所变迁。那么从这些方面来看的话,我们应该能够现出色身本身,确实它是一个无常的存在,无常是一个观点。
 
从另外一个观点来看,我们也可以从因缘和合的观点来看;我们说色身,我们要维护这个色身的话,我们必须要经常的摄取各式各样的营养,才能够维系它的健康存在。所以说色身的健康,需要由我们根据营养的状况,去摄取各种营养,所以我们需要有摄取营养的因缘;有这些因缘存在之后,这个色身才能够维系健康。从另外一方面来看,色身的存在也是需要在当下有一个安全的环境,我们必须要没有其他的意外状况的发生,才能够保证这个色身,是继续安全的存在。所以不管是从色身当下的健康,或是存在来看,色身的本身,都是有许多的因缘成分,而促使它能够以现在的状况存在。并且如果我们再细看,色身的整个的运行状况,其实在色身的内部,都有许许多多的地水火风属性的这些因素在运行着,组合起来之后才形成我们所得知的色身的状况。这些个因素,包含我们刚刚讲的维系营养,包含我们刚刚讲的安全存在等等的这些因素;如果有任何因素产生变化的话,这个色身绝对没有办法,能够健康甚至能够安然的存在。所以从因缘和合的观点来看,色身也不是一个实实然然的存在。那么不管从无常,从因缘和合的观点来看,色身呢,都不会是一个恒久真实的存在。这样说来的话,把色身当作是一个恒久不坏的东西,并且执着着,并且因此而产生烦恼的话,那你还真是愚不可及了。
 
那看完色身的状况之后,我们接下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们说要断除对色阴的执着,并不是要教大家不顾这个色身,这个必须要声明在先!因为色身是我们修行的道器。我们所说的是:我们不应该对色身有所执着,或者是有不当的执着。但是呢,我们仍然应该要尽力维系色身的健康,让我们能够好好的修行。在色阴的部分,我们要引《金刚经》的有名的一个句子,来当作一个小小的注脚,这个《金刚经》的名句就是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
 
那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相呢,很显然的已经把我们刚才讲的,所有跟色阴相关的地水火一切的相,都已经包含在里面了;《金刚经》石破天惊的告诉我们:所有我们所认知的这些相,全部都是虚妄。所以,以此来说,我们可以看看,凡是所谓的号称说“身中的“能量”可以长久的存在”,或者是号称说“我们身体里面在打坐的时候,中脉会现起什么样的“光点””;那么所谓的能量,所谓的中脉光点,一切都是“相”,一切都不外乎是色阴的变相而已!那么所以说这些的状况,都应该是一个虚妄的状况,我们不应该予以执着;我们就用《金刚经》这一句话,当作色阴虚妄不实这个部分的一个小小的注脚。
 
讲完色阴之后,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受阴。受是什么?受就是我们对环境的领纳、领受的意思!并且受可以分成三个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杂阿含经》卷12。虽然说这三个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个分类也许乍听之下好像有点粗略;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在世间所经历的一切受,都不出于这三个受的范围。并且这三个受还有一个特性在,也就是说,当我们有苦受的时候,我们其实是没有乐受的;当我们有乐受的时候,我们其实没有不苦不乐受跟苦受的。有些人也许会说:“我们有许多的受,其实都是苦乐相杂的。”那是因为他的心思还非常的粗糙。如果说我们再定下心来,细细去体会的话,可以再发现每一个当下,这三个受必然是,只有其中一个受存在着。那这个受呢,可以说我们在世间里面,我们经常会有许多的状况,会有这些受的存在。
 
这些受何以是虚妄不实的呢?我们可以说,比方说,我们说吃饭,我们举吃饭当作一个例子;当我们饿着肚子的时候,我们要吃饭的这个时候,我们吃着的时候,饿肚子吃的时候有乐受;当我们逐渐、逐渐吃的时候,逐渐吃得觉得饱足的时候,或许这个乐受,就已经变成比较淡漠了;那么等到一旦我们已经饱了,我们还要硬撑继续吃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变成苦受了;所以从乐受、不苦不乐受到苦受,会有这样的转圈存在。同样的,如果我们看看受伤的状况,如果我们受伤的时候,这个时候因为伤口所带来的感受,显然就是一个苦受;当我们正在痊愈中的时候,这个苦受就会逐渐转淡了;乃至于说我们痊愈之后,我们可以继续的追赶跑跳碰,这个状况我们又回复乐受了。以这些状况来看,受的本身它不断的在变换;不断的在随着我们跟外界环境的接触,而有所变换。所以说“受”从现量的境界来看,它确实是无常的。
 
并且我们也可以从因缘和合的观点来看受的状况,我们说要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个前提必须是我们前面有境现起,然后我们接触了这个境之后,我们才能够有所感受。所以受要能够现起,有两个条件:一个就是现前之境,另外一个就是我们有感受的主体存在。那么我们说,现前的这个境的本身,其实就如我们刚才举的吃饭,或者受伤的例子一样。现前的境,实际上是不断的在变化,它是无常的;受既然它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存在,并且组成受的因缘的本身,也都是无常的话,我们几乎就可以断定说,受的本身必然也是无常,必然也是变迁无常的。所以从无常的观点,从因缘和合的观点,我们都可以结论说,受的本身,它不是一个恒常真实的存在;所以既然如此的话,我们当然没有必要,再去执着着受的本身,执着着为了要追寻这个乐受,而衍生出来很多很多的烦恼。
 
除了这个之外,我们还要说“受”,我们刚刚一开始曾经跟大家说,我们在解脱五阴的时候,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都用最粗浅的方式来跟大家解释,受这个部分也是如此。因为我们在这个大乘的唯识学里面讲的这个受,还有更细微的受。比方说意根五遍行,意根五遍行心所法里面,就有所谓的境界受;这个境界受,就不是我们刚才讲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那样粗略的感受。这个境界受是很细微、很细微的,境界受也只有在修习禅定,一直到灭尽定的状况,才能够把五遍行心所法里面的这个受(境界受这个心所法),把它给灭去。所以这个部分详细的部分,我们没有办法在这里多讲;各位菩萨假如有机会、有缘的话,希望大家能够来正觉同修会的禅净班里面去修习,我们会在禅净班里面,会讲到这一部分的内容。这就是有关受的部分。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看看“想”的部分,想的部分还是一样,我们从最粗略的讲起。“想”我们可以说最粗略的部分,就是我们想作什么!比方说我们想吃饭,想要散散步,想要作什么事情,这个都是我们讲“想”的这个范围。那么想这个部分呢,为什么想会是一个虚妄不实的存在呢?我们仔细来看,比方说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想吃饭”来讲,我们说我们饿的时候,我们会想吃饭;一旦我们吃饱了,我们就不想吃饭了,所以吃饭这个状况,会随着饱足的状况,让我们从想然后改变到不想。同样的,走路也是如此;我们想散步的时候,等到我们走累了,我们就不想走了。说话呢,当我们想说话的时候我们会说,可是等到我们说累了,或者时机不对的时候不想说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变成不想了。所以我们从日常生活的体验,我们可以发现到,我们想作什么这个想呢,的的确确跟着我们应对不同的环境的时候,会起了相当大的变化:从想,到不想;从不想,又到想。所以想的本身,确实是变迁无常的。
 
并且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的解析它,从这个因缘和合的观点来看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会有想呢?那得要眼前有适当的境现在我们的前面,我们对着这个环境也好,事物也好,让我们有了感受之后,我们才会现起想!所以想这个层次呢,它必须要有适当的环境现起。我们前面在受的部分,已经跟大家分析过了:现前的环境呢,是会有所变化的。既然现前的环境是会有所变化,以至于感受会有所变化,自然而然的随着这个境、随这个受,然后接下来想的这个部分,也当然会有所变化有所变迁的,所以想不是一个恒常独立的存在。想是因为有现前的境,导致于我们有各式各样的心所法之后,我们才会有想;所以想是因缘和合所成,它是缘生法。并且构成这个想的因素,本身也是无常的,所以想本身也是无常变迁;然后我们从此就可以归结想的本身,也是虚妄不实的。
 
同样的,跟受一样,想的部分刚才我们是用最粗浅的方式,跟大家来解析,其实“想”还有更细微的想。我们在《阿含经》里面,佛的开示里面,佛就曾经说:“想亦是知。”——《阿含经》。是对环境的了知,对当前这个境跟尘的了知,也就是所谓微细的想。那么这个想呢,微细到说我们平常一般人,是没有办法直接予于掌握的;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这个心思,有一定细的心思之后,才能够予以掌握的。这个就回应到说一般学佛人,对于所谓的“无想定”的误解;一般人往往觉得说,把这个无想定想像成只要没有妄想,就能够进入无想定。这个实在是一个非常大的误解,因为无想定的这个状况,是要从三禅、四禅之后,在四禅的时候,我们已经息脉俱断了,再从四禅中把觉知心给灭了之后,才进入无想定。像那样深入禅定的功夫,完全不是所谓的没有语言妄想能够函盖的。所以各位菩萨!在看这方面的内容时候,一定要牢记住我们讲的“想”的范围:有不同的范围,有不同的层次。千万不要把语言妄想这么粗浅的层次,套在无想定那样微细的想的层次里面。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行阴──行的部分。我们说行,我们针对环境,我们所下的审思决断叫作行!行的部分,我们一般来讲,又把它分成三样,就是身行、口行跟意行。那么身行跟口行,所谓的“动身”跟“发语”,身行跟口行这两个部分,因为牵涉到我们要有身体的动作,以及发语来讲,我们需要有嘴巴、有舌头,配合说出话来。所以身行跟口行这两部分,显然就跟色阴有绝大的相依性;我们必须要有这个色阴,然后我们才能成就身行跟口行。所以身行跟口行,当然不会是一个恒常真实的存在。
 
接下来意行,我们刚刚说,意行是所谓的决断──决定要作什么。那么我们可以来看看,从我们日常的经验来看,比方说我们刚才举的这个吃饭的例子,当我们决定说我们要,比方说我们决定要夹哪一块菜的时候,当我们完成夹菜的这个动作之后,接下来我们就会作下一个决定,所以从这一盘的决定,到下一盘的决定;乃至于到最后呢,我们决定放下碗筷,然后说我们吃饱了。可以见到这些的决定,都会一个接一个不断的变化,所以我们从日常经验来看,我们其实可以看见意行的部分,是随着我们的意念变化,不断的在改变;这个就是所谓的无常,意行的无常。甚至我们也可以从因缘和合的观点来看,因为意行的本身,是基于我们对于环境所现起的各式各样的状况,所必须作的一种审思决断,所以这个部分的决断,既然跟环境有所关系的话,当然这个意行的本身,就会跟着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所以总结来说行阴的部分,是身行、口行跟意行,这三个行不仅在现观上面它们都是无常;并且我们在分析的里面,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是缘所生法。并且产生了这些行阴的这个缘呢,本身也都是具足无常的特性,所以,以此来说,行阴的本身自然而然也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它本身也是虚妄不实的。
 
当然“行阴”的部分,我们除了说刚才讲得很粗浅的说决断,说我们要夹菜等等那样粗浅的决断之外,行阴还有微细的行阴存在。比方说我们说身行的部分,最细微的身行部分,莫过于说我们的生命现象的存在,我们的呼吸等等,像这些都是非常非常微细的身行。意行的部分那更是如此,因为意行的部分,除了我们刚才讲的这个决断之外,甚至我们的任何的起心动念,也都是在意行的范围里面。所以说这些行的部分,当我们谈到行的部分,仍然是会有境界的不同,会有粗浅的不同;所以说,我们至此,我们跟大家已经分析了色受想行这四个阴;我们跟大家分析这四个阴是如何虚妄不实,希望大家能够按照这个方式,回去之后能够仔细去观行;并且特别特别叮咛大家:一定要注意到,我们在某一个境界观行的时候,千万不要把这个其他的更微细的东西,把我们观行的东西,任意套用在更微细的境界里面。我们修行没有到那个境界的话,不适宜用我们现在的所知所觉的粗浅的部分,直接套用、直接解释!当然这个部分,就非常依赖要由善知识的教导;所以这是希望大家,如果有缘的话,希望大家能够到正觉同修会的禅净班来修习,在这里我们会跟大家详细的解释。
 
那么色受想行这四个阴,介绍完了时候,接下来应该要介绍这个识阴的部分。那么识阴的部分,我们在剩下来的时间,我们简单来讲。识阴呢,识就是了知!所以说识是构成受想行阴的一个基础。由于它的内容比较深广,所以我们把识阴的详细部分,留在下一次讲。但是我们要跟大家说,识阴其实是会跟着色受想行这四阴的增长而有所增长;也就是说,我们在色受想行这四个阴,任何的一个行进,任何的一个了知,任何的一个境界的觉知,这个觉知都会增长到识阴;所以才会有所谓的识阴,是所谓的“四识住”的状况。也就是说,识阴是在色阴住、在受想行阴住,在这里先跟大家说明。我们下一次再跟大家交代识阴的详细状况。
 
阿弥陀佛!
 
 
更多>同类佛学

推荐图文
推荐佛学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佛教征婚 佛教交友 佛教求职 佛教招聘 寺院活动 素食活动 禅修活动 放生活动 赠送结缘 助印倡印 功德福田 寺院大全 素食餐厅 佛具店 招商加盟 佛教用品 佛教展会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佛教商务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京ICP备2024041350号